《蒙台梭利:天才背后的科学》

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事业发展

作者:熊佳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近期,西南大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由一直致力于蒙氏教育研究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安吉琳·S.丽乐德博士编写的《蒙台梭利:天才背后的科学》(第3版),以期为广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者、教育者及相关人士提供“他山之石”,为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绑带”背后:自主选择的缺失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分数、排名、考核紧紧地捆绑住了孩子们,教育效率虽然得到提升,孩子的自我却被忽视。蒙台梭利认为:“传统学校的教学观念显然是不适当的。”

  首先,每个人都有对自主权的基本需要,对人类的学习和健康来说,一味地遏制选择会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如果选择受到限制,人们很容易遭遇虚幻图案感知——认为自己看到的图案实际上不存在,长期的虚幻感知会让人变得麻木迟钝、局促瑟缩。

  其次,当一个人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和所做的事有控制感,其日常表现和个体发展将会受到正向的促进,成人如此,儿童亦如此,而且儿童所受的影响会更大。在执行力上,当个体认为自己有更多的控制力时,他的学习和记忆效果会更好,解题能力会提高,也更愿意持续地投入任务。在幸福感上,能自主选择的孩子更常感受到幸福,即使是很小的婴儿,当他们有控制感时,幸福感也会明显增强。

  该书列举了数则科学研究案例,佐证了拥有选择权的孩子在任务执行力和幸福感这两个指标上的表现都明显领先于被剥夺选择权的孩子。

  蒙台梭利教育:为孩子松绑

  该书用中肯、客观的语言介绍了蒙氏教育的理论原理,并且详细介绍了在蒙氏教室中这些原理是如何运用和实现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截然不同,自由度的差别是“工厂学校”和“蒙氏学校”最显著的区别,传统教育模式倾向于通过减少孩子们的自由度去控制他们,而蒙台梭利教育模式选择将自由交还给孩子本人,如果说前者是捆绑,那么后者是松绑。

  传统的学校模式把儿童视为工厂里的一个空容器,而本书作者将蒙氏学校比喻成一个小型的、兼收并蓄的大学研究实验室,儿童是实验室里积极的实干家。蒙台梭利主张:“让我们学校的儿童享有自由,我们就能够更清楚地跟随他们,用他们自然的方法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在蒙氏学校,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决定要做什么,决定要做多长时间,决定要和谁一起做,等等,都由孩子自己做主。除此之外,蒙氏教育提倡在情境中学习。比起教师和课文,实践成为更加关键的知识来源。学校提供专为儿童设计的小家具和教具来吸引他们的兴趣,通过反复接触和使用教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习得相关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松绑”不是“解绑”,蒙氏教育提倡有限度的自由。本书第十章《环境和头脑中的秩序》充分介绍了蒙氏教育中对秩序的重视,蒙台梭利博士曾强调,教学需要建立秩序,教师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年长者而不仅是一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