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逐日的那群人

作者:张品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4



  我11岁那年,因父亲的原因,全家由省城下放到赣南宁都大山深处的一个很小的村子。很多人都知道红都瑞金,知道长征出发地于都,知道将军县兴国,却对宁都很陌生。其实,红军从井冈山上下来,最早的落脚地就在宁都附近,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和主要战场。

  我家下放的那个村子,有很多红军的印迹。我是从那儿开始真正了解红军的,也许后来我致力于红军历史研究和相关文学创作,都与那段日子有关。

  母亲在我们下放到那个偏僻小村不到两个月就病故了,父亲那时还不能有自由。少了父母的陪伴,我接触的乡民就比较多。冬天我总喜欢偎着乡间的老者,听他们讲故事。关于红军的许多故事,我都是从他们嘴里知道的,其中有很多后来成了我小说创作的素材。《少年和他的追风逐日》(明天出版社)这部作品就是如此。书中所描绘的人和事,基本上是赣南苏区客家孩童的一种生活状况。

  对赣南客家文化的描写和日常生活细部的呈示,一直浸润在我的文本叙事中,这是我熟悉的,也是我钟爱的。我觉得,当年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深深吸引了我,并潜移默化影响了我,造就了我。我也觉得今天的小读者会觉得新鲜,会觉得有点意思,会觉得这些元素是这部作品与其他作品迥然不同的地方。

  我将其视作文学的土壤,我的故事之花,就是种在这片土壤上的。在我几乎所有涉及赣南苏区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着客家元素,客家围屋、客家饮食、客家婚丧、客家山歌、客家宗族,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我有几方面的思考。

  其一,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日子,与客家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几十万红军,皆为客家子弟。这样一支队伍肯定有与其他队伍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如果文学作品脱离了这些元素,就是无血无肉无骨的一张皮,人物立不起来,故事苍白无力。

  其二,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元素尤其重要。同样,红色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故事中的精华,如何讲好是值得我们作家深思的问题。革命历史题材,不是党史文本的演绎,更不是战争的铺陈,而是从人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

  其三,客家文化和红色历史一样,有许多是少年儿童不知道但值得了解的东西,也是他们可能觉得新鲜并能激发兴趣的东西,我希望他们能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到成长的力量。

  这部作品是我惯常创作的延续,依然是以红色题材儿童小说的样式呈现的,写的是红军时期的一群少年。同我以往的小说一样,文中没有太多的战争描写,我写的是乡间的琐碎和生活的日常,写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事,有情感联系,有纠结纷争,当然也有穷人和财主的斗争,以及红白战斗,但我总愿意将故事写得真实一些,生活气息更浓厚一些。

  这部作品以八哥和鸽子串联起了上田镇的一群少年,围绕这群少年又展开了一系列故事,反映的是那个年代和红军相关的史实,实实在在书写了一群少年的别样成长。我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写宏大的历史,多着墨于乡间的日常生活,唯一较为完整的“护送黄金”的故事,本可以发挥得更多,惊险、悬疑之类的元素可以填充得更完满,但我依然不想写得太密。我非常明确我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不愿让故事偏离人物和主题,更不想让它喧宾夺主。我对这部作品的期望,也跟我以往的那些笔墨一样,就是想让读者了解20世纪30年代赣南苏区那几年的真实历史,了解先辈们曾经的普通生活和奋斗史。

  我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个故事跨越近百年的时差,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知晓往昔岁月中那些曾和自己同龄的少年是如何用青春之热血和无畏之勇毅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并懂得今日我们虽不用再面对烽火,也鲜有生死抉择,但铭记历史和来路,不断探寻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红色记忆,才是致敬历史、汲取奋进力量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