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1
从《木棉·流年》开始,10多年了,李秋沅写过一系列作品,深受大家喜爱。在她的作品中,木棉岛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木棉岛上的老宅子、洋楼或小别墅,破败而斑驳中,带着深深的岁月之痕,是她的寄情地。她那温婉、清丽而又诗意的文字大多绣在这些老楼上。一座座老楼就像一幅幅传承几百年的名画,也像是一本本内容丰富的大书,各有各的故事。走进一座楼,也就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起起伏伏的人生命运都曾在这里上演。她的作品辨识度很高,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往往让我们想起她生活的地方:厦门的鼓浪屿。
“离散”与“寻找”是她作品的常见范式,家国情怀则是永不褪色的主题。《看见满天星》这部作品也一样,她写了一家四代人颠沛流离、漂泊聚散的生活,以孙女苏小冉的当代孩子的视点,追溯奶奶苏道心的坎坷人生,又由苏道心的视点,追忆她的姑婆苏锦绣、她的父亲苏挺、母亲陈明月及大姨、舅舅、父亲的好友木申家等几家人的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的故事。以往她的作品写家族兴衰多一些,而这部作品把家与国更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写苏道心的父亲执意参军抗战,死在缅甸的丛林之中,这是一种为国担当、为国献身的民族大义。在国与家的天平上,他毅然放弃小家,把孩子寄养在好友家里,展现了舍小家为国家的博大心胸和爱国的深沉情怀。而在两位女性身上,则体现了中国女人身上的坚忍、刚毅和自强自立。姑婆从佣人到成为当地有名的助产医师,并靠一己之力置业这座小楼,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她抚养弟弟长大,是那种对家庭有担当、能扛事、不向命运屈服的女强人形象。而苏道心命运多舛,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里,父亲参军,母亲出走,寄人篱下,九死一生,最后由姑姑收养,在她的坚毅之外还有一层更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善良,她也是终身未嫁,却收养了一男一女两个弃儿。在国难当头之时,家和个人都渺小如一粒沙,不可能不被腥风血雨所裹挟。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比如,苏道心寄身的木申家原来还不错,一颗炸弹落下,就毁了这个家。人物的命运与国难是紧紧相连的,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写足了,家国情怀这些正面的积极的东西也就有了,作品更有光彩。这比仅仅是一个家庭、家族要大气,更鼓舞人心。
血脉亲情这一条深沉的情感线,写得很足,苏道心对父母的思念,70年不变。当她重病之时,支撑着她活下去的,就是她在人世上还有一件未了之事,那就是寻找父母的消息,这一章写得特别动人、特别真切,文字简洁准确,她是从孙女的视点,看一位老人顽强地挣扎着站起来,一步两步三步,认真而努力地抬起腿走下去,是一种以外写内的手法,深刻表达了这位老人的执念。又有旁边老宅子的映衬,“苏道心等父母,等了一辈子,而没了主人的老宅等主人则等了百年,成了破败不堪的危楼”,这种自然的、貌似不经意的议论,画龙点睛又大有诗意。通过孙女上网寻到线索,找到妈妈的坟,她带回一抔土,她死后这抔土和她埋在了一起。后来通过网络又有了父亲的消息,找到失散多年的木申后代,带回来一个镯子和一块怀表,她这才释然,安然逝去。还有那数度再现的场景,那几句话“妈妈抱抱心心,心心抱抱妈妈”。70年后,初心不泯,亲情不断,类似的细节写得非常感人。与其说这部作品是写几代人的命运,不如说是写血脉亲情,这条线支撑着这部作品、丰满了这部作品,相反,几代人的故事则写得比较简洁,非正面描写,多是追忆式的讲述,没有过多的情节和细节,倒是情感这条线写得很足、很丰满。让这部作品有一种气蕴在里面。支撑着苏道心那口气,也带着读者不间断地读下去。
书名定为“看见满天星”很好,正如封底那段话,时光可以抹去一代又一代人在人世间行走的痕迹,模糊暗淡了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将同漫天繁星同在,指引着人们的方向。对此加以佐证的是苏家小楼旁边那栋更大的曾住过将军的“英华楼”,其实那是一个寓意,也是一个象征。这是一个如同苏家一样,是一个有故事的小楼,未曾谋面的将军也和苏挺一样,是一个死后如星星一样永恒闪亮的人。满天星正是这平凡而不凡的一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