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命运与家国命运的共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1
《看见满天星》是李秋沅的最新作品,主角苏道心的坎坷经历是由苏道心父母的命运构成的,而苏道心父母的命运勾勒出的是一个国家的历史际遇。小说最打动我的,是一个孤女对父母的执念。苏道心是个孤女,一个孤女对父母的执念,是对生命所来之处、所归之处的执念。这种执念也是对一个人根性的探究,它属于人的本能。有一句话叫“人无癖不可与交”,文学艺术作品最动人的时候,往往表现的是局限和缺陷,唯有局限、唯有缺陷,所有的努力和执着才显得更加动人。
所以,小说中的这种执念也是人最高贵的情感之一。具体表现在,苏道心在因病陷入昏迷之后,才能够释放出她对父母的那种追忆之情,当她清醒、当她正常的时候,作为一个长辈,她对自我有约束,没有办法完全释放出那种执念和本能。这部作品不是简单地写女性、写英雄,或者写反战,它把个人对生命所来之处、对生命的追问、对父母的执念与英雄的奉献、牺牲等历史大词交织、纠缠,然后使作品的大主题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因为对生命的追问、这种执念、这种情感,正是这些历史大词的根脉所在,也就是我们的英雄为什么能够成为英雄、为什么牺牲、为什么奉献,他们的目的、他们的价值、他们的崇高都是为什么、都来源于什么,这和一个人对命运、对生命的执念是紧密结合起来的。李秋沅在这部作品里,把这种结合写得浑然一体,她没有特意去写历史、写英雄或者写反战,一部好小说注定是复杂的,它的意义是多意的,是深层的。
我读过李秋沅的《木棉·流年》《天目》《天青》,这些作品中都有家国情怀。李秋沅善于表达情感、善于描摹心理和细节,所以她笔下的家国情怀往往是通过个体在历史的洪流中的沉浮、抗争来表现的,她指向的是人性中的崇高,所以她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个体命运与家国命运的共鸣:一代青年勇于把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血肉之躯投入到历史洪流当中去。这样的作品对于读者,尤其是小读者来说,是特别必要的。李秋沅的文字非常美,特别适合中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去阅读,因为中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对于文字的美和细腻是特别渴求的。
李秋沅的叙事视角的切换是比较多的,在这部作品中,虽然好像是第三人称叙事,但事实上,是以两重叙事视角共同讲述一个叙事的主题。苏道心从清醒到陷入昏迷之后的视角的转换,又是另外一层视角,它和清醒的苏道心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当叙事视角从清醒到进入昏迷,这个中间的视角,在文字处理上面可以稍作调整,使叙事逻辑更加清晰。
《看见满天星》让我看到了时间的具象呈现。小说是结构的艺术、是空间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如何呈现?我们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人在历史中的渺小和命运的无力感,以及人对命运无力感的反抗。光写无力感其实是不够的,80岁的苏道心还在反抗,她一直在抗争。就在这种人与时间的博弈当中,其实时间最终塑造了人,但人也同样赋予了时间以意义。我在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很少有这么明确的感觉,就是这部作品真的写出了“时间的艺术”这个层面的含义,很高兴能在这部作品中看到这方面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