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怎样彰显个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16
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需要研究的永恒课题。一方面,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重要节点、重大活动等,推陈出新、做强做优主题报道,展现的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自身影响力;另一方面,怎样在同题竞争中凸显个性、“破圈”传播,也是各大媒体探寻发展空间,塑造和巩固主流媒体地位的一道必答题。
2021年,对于各大媒体来说是新闻“大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如何讲好百年党史故事和中国科技故事?笔者以《科技日报》建党百年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为例,通过做精策划、做厚内容、做活渠道,放大“科技”特色和“创新”底色,剖析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传得更广、更远、更深。
精心策划百名院士讲述百年党史
众所周知,好的策划是选题成功的一半。对于重大主题报道来说更是如此,精心策划不仅彰显历史担当、践行时代使命,也展现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
这需要党媒在宏大的叙事主体中找到彰显自身特色的元素,并借助全方位立体化、“小切口”“大主题”的表达手法“破圈”。比如《科技日报》就紧扣“科技”“创新”等特质,聚焦科研工作者、科学家、科技管理者等受众群体,以贴近性并极富创意的策划,坚持鲜度、深度、力度相统一,赋予重大主题宣传全新的活力和内涵。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科技日报》精心策划建党百年系列报道,重磅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国重器”和“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新篇”等系列专题专栏,以科技视角回顾百年征程。
如何确保党史传播真正入脑入心,在学史讲史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青年建功新时代?经过前期大量调研和摸底采访后,科技日报社精心策划、重磅推出了大型专题报道——“百名院士的入党心声”,以建党100年来100名院士的入党申请书、志愿书原件为切入点,精心讲述、动情还原百名院士入党前后的感人故事,带领读者重温他们科技报国的坚定信念。
“百名院士的入党心声”系列策划通过解读历史、探访当下,以匠心巧思激活了100名院士亲笔书写的入党材料的档案图片,其中很多内容为首次独家公开。当然,找寻这些珍贵资料的过程异常艰难,我们也在搜集资料、采访报道中得到洗礼,重温钱学森、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以及杨伟、孙聪等依然奋战在一线的科学家故事,传承红色记忆、展现百年中国科研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百名院士的入党心声”系列报道入选中国记协“庆祝建党百年融创报道十大精品案例”。
深耕内容“大国重器”亮出科技硬实力
需要注意的是,如典型报道、重大主题报道等天然存在偏重宏大叙事与深入人心不够等矛盾。如何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练兵场中另辟蹊径,又怎样在同题竞争中出新出彩?
笔者认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是最直击人心的传播手段。在媒体融合发展大潮中,除了精心策划,党媒还需创新报道形式,坚持“内容为王”、挖深做透,着力在重要版面、显著位置连续推出系列报道,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的传播效果。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演进,“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的立身之本。这就要求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小视角”展现“大情怀”,用创新表达赢得口碑和流量双丰收。
《科技日报》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组系列报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策划·大国重器系列报道》,就做到了站位高、立意远,以“小切口”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砥砺前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宝贵经验。
报道选取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锦屏地下实验室、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等23个国之重器,通过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观察入微、笔触动人的细节结集呈现近年我国涌现出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展现了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凸显了科技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主题。配文则讲述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进、勇攀高峰的创新故事,用一线科研人员的成长、困境讲述科技之变,让普通公众产生情感共鸣。
从2021年5月21日—6月30日,《科技日报》以23个特刊强力推出23个“大国重器”,以浓墨重彩、恢宏大气的版面全景呈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成果,极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科技强国风正帆悬。就在2021年7月1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推出打磨了两个月的特稿——《壮阔东方潮 创新强国路》,以科技视角独家呈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事业发展,“小切口”、多维度、广视角还原了中国科技崛起、奋进、自强,呈现了百年大党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引领科技事业不断前行的奋斗历程。
在建党百年的框架下,怎样如实还原每一段每个节点的历史场景,需要见人见事见景,但如何把握严肃性和可读性一直是纠结的点。最终,笔者和同事决定以“小切口”见证大变化、让小人物复刻大时代,从“科学进军”到“科学的春天来了”,从“‘科教兴国’奏响时代强音”到“创新型国家扬帆起航”,直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科技强国建设”,将关键事件以故事、场景来还原,做到了尊重历史、专业性和可读性兼具。
近2万字的特稿没有删节,《科技日报》在“七一”当天以套红的版面——头版头条加两个新闻版隆重推出,在各大党媒同题竞争中独具特色。报社微信、微博等多端口发力同步推出,不仅是科技部、各地科技厅等竞相转载,各大网站也在第一时间转发,得到了科技史专家、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好评。
创新表达矩阵发力传播“破圈”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是党报巩固主流地位、拓展舆论阵地的必然选择。也只有通过多种传播形态的联动、互动和融合传播,才能实现重大主题报道的快速、广泛、立体、多元传播,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价值最大化。
2021年,《科技日报》以加快建设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根基,聚焦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打造了科技日报移动端、PC端、报纸端为三平台主体的“一库两翼三平台”新型传播架构,力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围绕近年重大主题报道,在严格把好新闻内容质量关的前提下,通过融媒体矩阵多端发力,积极拓展传播渠道,有效扩大了主流舆论“四力”,拓展了受众群体的覆盖面,让党的好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响亮。
就在2021年这一年,科技日报社在全媒体平台集中推出“百名院士的入党心声”专题报道100组,包括集文字、图片、海报、视频等于一体的融媒体报道产品。为了增强用户参与感,“新闻+话题”运营模式得到较好应用。其中,#百名院士入党的心声#话题在“七一”前夕,保持热搜置顶展示,话题量、全网播放量均超亿次。此外,联合腾讯推出的H5互动产品“神舟十二号,欢迎回家”,浏览量达1.2亿次,187万用户参与“点亮神舟十二号回家主题画面”活动。
不难看出,重大主题报道见匠心、传精神、聚能量。在全媒体传播的大格局下,党媒要做好、做精、做强重大主题报道,不仅要坚守态度、高度、深度和温度的有机统一,也要做精策划、做厚内容、做新渠道,以理念创新带动策划、内容、表达等方面创新,进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让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强劲。
(作者单位:科技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