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好书相伴,犹如与智者相处

作者:公务员 聂海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阅读,一直是我成长的动力。近10年的阅读,见证了我由县城到省城、由省城到北京的两次工作变迁。

  10年前,我还在苏北的一个县城工作。那时工作繁忙,早出晚归,周末和节假日也经常加班加点,日子过得紧紧张张,也一度觉得没有时间读书。然而,荒废久了,日渐感到自己眼界不广、胸襟受限,心里变得很不踏实。不言而喻的是,因为阅读减少,在与人交流时的话题便常局限于眼前的柴米油盐,内容也多是身边的鸡毛蒜皮。古人所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大概便是这样一种情形吧!

  这个时候,阅读再一次帮助了我。之所以说是“再一次”,是因为此前我曾深受阅读之助。正是凭借读书,自己实现了由小山村到省城读本科、到北京读研究生的成长。为此,我在这个县城里开启了“二次阅读”之旅。很自然地,我选择了从传记类作品读起,一则较为轻松,二则富于启迪。我先购买了一套“中华文化名人与读书”,分别讲到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钱钟书、茅盾等16位作家、学者的成长史。这些文化名人博通古今、学贯中西,他们学识的养成与阅读息息相关。从他们的身上,我不仅感受到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强烈求知欲望,而且也借鉴到在中西文化碰撞时期的读书方法。比如茅盾先生,我们都熟悉他的白话文小说、散文,但从他的阅读历程来看,熟读古代典籍,特别是先秦两汉的文史哲经典著作,无疑是最为坚实的学问基础。好多学者有留学的经历,但传统文化始终是立身之本。依葫芦画瓢,我又陆续购买了“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中的部分作品。这些册子既小且薄,但内容却极为厚重。掩卷深思,让人心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慨。

  当时,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每月从工资中拿出十分之一用来买书。书香盈室,便很快找回了那个心情愉快、头脑充实的自我。与好书相伴,犹如与智者相处,这话是验之有效的。

  两年之后,我到南京工作了。南京不仅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极其厚重的城市,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学之都”,读书与“读城”都是我的新阅读。当我在南京图书馆地下踏勘南朝城角的车辙马迹时,仿佛听到了《昭明文选》编者的辚辚车声;当我探访石头城边的清凉古寺时,仿佛听到了南唐后主的月夜吟哦;当我深入南京师大随园校区闲庭信步时,仿佛步入了随园主人袁枚的诗中画境。特别是当我瞻仰中山陵、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又陷入了对家国命运的无尽深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段时间,我集中阅读了一批近现代中国史相关著作。当我们重新回顾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审视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便也对当前一个时期和未来的长远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了这番阅历,登上石头城时便不再像刘禹锡那样徒然感慨“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站在阅江楼上眺望浩荡长江日夜奔流,也不再像李白那样仅仅限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歧路别情。毕竟,我们这个时代有更为艰巨的使命担当。边读书边运笔,居然也偶有“豆腐块”发表在报刊上,不知不觉中为工作和生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又是两年之后,我到北京工作了。节奏变得更快,时间变得更紧,而且工作对个人的能力要求也变得更高。愈是如此,愈发感受到了阅读的迫切。一方面,继续认真学习经典著作,不断深化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与思考;另一方面,也继续阅读文学作品,始终给心灵以润泽与温情。特别是随着孩子长大,一起去图书馆、逛书店,也成了我们的日常功课。我经常对身边的孩子们说,当前是最好的阅读时代,没有之一。环顾四周,不仅图书馆藏极大丰富,而且出版发行极度便利,最美书店、特色书店、网络书店遍地开花,只要你想读书,简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行文至此,顺手上我最常购书的网站检索了一下:10年以来,购书2137种。每每想到这里面还有许多书未曾阅读,便赶紧动手取书,来驱赶那悄悄来袭的惰性。

  在海量的阅读资源面前,我们要有所取舍。“捡到筐中就是菜”是要不得的,那样到最后会倒了胃口,坏了兴致。我的体会是,要将有计划的阅读与随机性的阅读结合起来,经典的熟读与新著作的选读结合起来,整段时间的阅读与碎片时间的阅读结合起来,并将纸质书的阅读与电子书的阅读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无论是年初规划好的必读书,还是随机翻到的手边书,都要尽可能留下读书笔记。

  当今,我们读书的方法尽可能因人而异,读书的时机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启卷阅读有两个最佳时机,一是10年前,另一个便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