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都是一段独特的亲子时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我是甘薇,绘本作家、童书编辑,叫叫阅读的主编,主创分级阅读产品。有孩子之前,我就从事这一行,但真正入行,是从亲子阅读开始。
我的孩子两岁时,我们就开始了不间断的亲子阅读,读了各种各样的绘本,有名的、不太有名的、搞笑的、忧伤的、怪异的、温暖的……有时看别人讲亲子阅读,道阻且长,有苦有乐。
哪有什么苦?明明快乐得不得了。那时的阅读,从未考虑什么收获新知、积累词汇,也没有附加识字任务,就是欢欢喜喜地读。每一本书,都是一段独特的亲子时光,有欢有喜,有大有小。大到对世界的思考,小到对图画的咀嚼。20分钟里,你开心,我快乐。
现在翻开以前的朋友圈,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愉悦。其实早期阅读有一些原则——
先有阅读习惯,再制定阅读规则;不着急看有用的书,先看有趣的书;讲故事就讲故事,不要附带太多学习任务,识字、机械地拼读、复述,都要不得;早期阅读不要经历痛苦,目的是让孩子爱上读书。
好的亲子阅读一定不是负担。现在有很多功利性的阅读,为了知识点而阅读,为了方法而阅读,为了考试而阅读,却忽视了阅读兴趣和阅读积累。简单来说,一个阅读产品,如果没能让孩子喜欢阅读,没能让孩子持续地大量阅读,就不是一个好产品。河道修得再漂亮,却没有活水注入。
亲子阅读那几年,大量的阅读给我带来了什么呢?千头万绪,但说一点——审美,对语言的审美、对故事的审美、对思想的审美、对人物的审美。
工作中,我经常审读各类稿件。每当看到一个主题,我的脑袋里总有各种情节、各种创意、各种风格涌出。啧啧,灵感忽至,从不迟到。
很多人认为灵感玄妙,但我知道,这是长久积累和等待之后开出的花朵。“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要不费功夫,先得踏破铁鞋。坚持阅读,积累情感、积累素材、积累创意、积累语言,大量输入终会带来高质量的输出。
我最喜欢的工作是“修补”稿件。适时断句,加强意味;不断地重复,促进想象;字面的省略,避免拖沓;事件的省略,通向结局;早期阅读靠耳朵,读起来要舒服……以上原则,改稿时,我统统没想过,但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就是下意识的动作。这个“下意识”,可能就是语感吧,来自于多读多写。
现在我从事着儿童阅读领域的工作,我喜欢这个工作。我知道,孩子们在思考什么,孩子们喜欢什么,孩子们有什么困惑,孩子们对什么不屑一顾。
在阅读中,我主张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提供适宜的文本、贴心的阅读方式、合理的激励、适当的引导,以帮助孩子享受阅读,持续挑战有难度的阅读。
从早期的图书出版,到围绕IP的内容研发,再到叫叫APP以及分级阅读产品,多年以来,我一直在不断探索。我们的产品形态、内容形式在不断地创新变化,但始终坚持不变的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躬身看见孩子的需求,围绕孩子的阶段成长目标,提供有趣、有效的产品及陪伴。
诚然,儿童阅读领域存在资源不均、资源不足的情况。一线城市的家庭有很多图书可以选择,也有阅读的意识和氛围,但在有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孩子们并非对阅读不感兴趣,而是阅读资源比较匮乏。
我们希望持续推动儿童阅读普惠,希望阅读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打破地域限制,孩子们都能够获得丰富的阅读内容,真正从阅读中受益。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就缺少阅读,没有阅读习惯,长大后想捧起一本书,其实是很难的。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爱阅读,有阅读经验,那他长大后不需要多刻意,就自然地阅读,通过阅读学习和成长。
人生很长很长,长到不能停止学习和成长。直到现在,我还在通过阅读去学习新知。作为成年人,这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阅读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呢?知识的提升、技能的掌握,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世界在变化,教育在变化,不要高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还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能不知不觉改变了孩子的人生。
我们从业者和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爱上阅读,成为终身阅读者,终身学习,终身成长,以应对变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