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书单

作者:少儿科幻作家 马传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这些年里,在我的阅读书单中,关于科学知识普及的科普书和工具类图书几乎占据了主要部分。不论是《生命3.0》中对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终极进化的畅想,还是《登陆火星》《到火星去》等书对人类火星探测历史与未来的书写,还有《深海浅说》中由浅入深地介绍深海研究一系列重要发现,都带给我很好的阅读体验,拓宽了我对许多问题的认知范畴。

  对这类图书的阅读当然与我的个人创作息息相关。这些年我创作了一些少儿科幻作品,对于科幻文学有一些基于个人经验的认识:科幻文学是一种介于科学和人文之间的跨界文学,需要做到基于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的想象力与基于人文情怀的文学性的圆融合一。每次进行一部新作品的创作之前,我都需要大量阅读相关的学科知识图书。比如,如果没有对生命演化、生态循环等相关图书的阅读,我就没办法创作出《蝼蚁之城》;没有对人类火星探测技术和历程的了解,更没办法连续创作出两部火星题材科幻作品《火星少年》和《黑月危机》。

  但这类图书不仅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还能帮助我更深入和全面地认知身处的这个时代。身为信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已经深入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早已离我们的时代相距遥远,只能停留在纸上幻梦中。也因此对科学技术的敏锐关注,科学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我们综合素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只要人类这个物种还有精神需求,文学就可以成为我们安身立命之所在,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那些经典和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或许就源于此。这些年里,有一些经典人文类图书是我每年都要抽时间重温的。每次重温都能带给我许多新鲜的感受。

  比如在《我与地坛》中,作家史铁生以残缺之肉身守望生命的圆满,这既是一种特殊的叙事视角,更是一种独特的人生经验,从而让他能够用质朴而诗性的文字,传递深邃动人的哲思。每当我为浮躁的日常生活所烦扰时,就会读一读他的书,因为他的文字能带领我去思考和捕捉生活的诗性与思性,关于生命的原点、生存的苦难、生死之前的彻悟、与宿命对抗的勇气和向死而生的担当。

  《遗忘之海》是英国幻想文学作家尼尔·盖曼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他是一名蜚声国际文坛的科幻、奇幻双栖作家,但他大部分的作品并不能带给我很好的阅读体验,唯独这本书能一次次带给我心灵的触动。这是一部带有精神自传性质的成人童话作品,它通过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生活渐归平淡的中年男人的重返童年之旅,也是重返充满无尽可能性和生命新奇感的想象之旅。

  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也是我的常读书。这是作家凯伦根据自身旅居非洲的经历写就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受到全球读者关注,由之改编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部作品文笔平实,却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每次看到开篇第一句“在非洲的恩贡山下,我曾经有一座农场”。那种浓郁炽热的非洲大陆的气息似乎就朝我奔涌而来。当然,这或许是因为我也曾经有过旅居非洲两年的经历,书中的那些写真而诗性的描写总会勾起我许多回忆。而作者笔尖渗出的那种对大地生灵的守望与悲悯,更是一次次触动我的内心。

  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一次次提醒着我,不管在这个尘世走得多远,不管信息碎片化如何乱花渐欲迷人眼,也要不时回望童年,不时重温生命原初的好奇与感动,从而治愈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保有敏锐的思考力和对生命、万物生灵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