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神奇的“书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9岁那年,玩捉迷藏时发生了一个意外:我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洞里!
这是一个在野外用来存红薯土豆的地洞,不知是谁挖到一半就放弃了,如今洞口长满了杂草,害我踩了个空。正想哭时,听见妹妹跑着寻我来了。我不想暴露自己,可又非常害怕。
突然,我想起口袋里还有一个宝贝呢,玩弹杏核时从其他孩子那儿赢来的一本《西游记》连环画。虽然画册很小、很破、很薄,还缺了页,但一打开它,里面活灵活现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渐渐地让我的心情放松了,甚至忘记了恐惧。
攥着画册,躺在洞里,我竟然感受到了一丝奇怪的惬意。我闻到了青草的香味,比泥土清新,又比花香清透,蟋蟀的叫声离得那样近,每一声都震得我的耳朵痒痒的,一只蚂蚁竟然把我的身体当成了大山,肆无忌惮地走走停停……
突然掉进了一个洞,意外竟然变成了惊喜。一不小心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那是阅读的世界!阅读,让我开心又有安全感。
这种感觉第二次出现,是在14岁那年的夏天。
我从四川老家的小镇来到重庆求学,周末没地方去,就去书城看书。那是最低成本的奢侈,巨大的享受却几乎可以不花钱。来回靠走路,布袋子里装着一个馒头、一张报纸,在高高的书架边踮起脚抽出一本书,把报纸往地上一垫,一屁股坐下来,便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书本里去了。看完一本书,揉揉酸涩的眼睛,才听见肚子咕咕叫了,啃几口馒头,就着文字慢慢嚼着,食物在嘴里变软了,变甜了,仿佛那就是文字的味道。
起初,我爱读小说,绝不放过书店墙上陈列的畅销书。《活着》因为被太多人翻阅过,像父亲的老账本,试读版总是比新书厚得多。后来,我喜欢上了散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让我很震撼。翻开这本书,完全就是一个小孩误打误撞迷了路,竟然鬼使神差参加了一场恢宏无比的文明盛宴。读了以后很有感触,以前觉得自己从小山村到重庆,坐了那么久的车啊,远得简直像去了遥远的天边,那时候突然很羞愧,其实自己就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点点,脚下的路才刚开始,所到之处与庞大的世界相比,充其量只是妈妈纳鞋垫时扎的一个小针眼而已。
少女时代的我在书本的世界里贪婪地吸收着养分,似乎在晨曦中两手空空走进书店,夕阳下心里沉沉走出来,没花钱就悄无声息把文学带回了家,赚了很大一笔的感觉。那时候虽然喜欢书,但要是让我花个十几块钱买书,心里也是会痛得滴血的。
后来参加工作了,没事就往书店跑,舍得花钱买书了,好像所有跟书有关的事儿都跟自己有关。比如人家看书就看书,我呢,像个图书管理员,看到那些不爱惜书本的,乱涂乱画乱折的,都忍不住去提醒两句。
有一次,在儿童阅读区,我注意到角落的地上躺着一本书。它应该是从高高的书架一头栽到了地上,却以难以想象的姿势保持着平衡。我在想,如果它有脚的话,那个姿势一定叫“金鸡独立”。最有意思的是,书里露出一小幅插图,那是一个美丽的金发女孩微笑的脸。我捡起这本书,发现它的封面已经破损了,不知为什么,那一刻竟有些心疼。于是,我干脆把这本书带到收银台,买回了家。巧合的是,这本叫《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书,描写的竟然是一个女孩掉进了兔子洞的奇遇故事……
原来,故事里的人物也有这样的经历啊!那一瞬间我特别兴奋,仿佛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从此以后,我对儿童文学格外关注,当读到《长袜子皮皮》《柳林风声》《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时代广场的蟋蟀》《安徒生童话》……一本又一本经典名著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地爱上了它们。
再后来,我不再满足“只读”的快乐,似乎不够过瘾,脑海里总是会生出很多离奇的幻想,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写点儿什么。仿佛我读过的那些书里,每一个字都变成了一块砖,一块块砖铺砌成一条路,在指引着我去一个地方。
这些年,阅读成了如“呼吸”一样重要的事情。不管去哪里,我的包里总是会放一本书,出门不带身份证我不会着急,但如果没有带书,心里就会慌。坐飞机的时候,也总舍不得睡觉,想把时间用来看书,落地时心里就会感到很踏实。我享受着阅读,也享受着写作。阅读,让我长大。写作,让我变小。
我在想,大概每一本好书里,都有一个神奇的“书洞”。
一不留神,我就又掉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