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出色团结协作只为出新出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14
□《新华日报》记者 陈月飞
陈月飞
1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江苏参选并全票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负责人大工作报道的记者,我在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现场,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参与报道了这一喜讯。无论是“上两会”还是“上全国两会”,对党报时政记者来说都不陌生。但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仍和往年大不一样。同事们和我都意识到,今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我们是全新的体验和真正的考验。
如果要让我用一个关键词形容今年的报道体验,我愿用“团结”二字来概括。
《新华日报》预热报道早早启动。全社上下记者编辑广泛动员、互相配合、精心采写,描摹开局之年喜迎盛会的氛围。在紧张有序的氛围中,报社精心制定了报道计划。《新华日报》素有每逢重大新闻事件必创新的传统,这带来每年全国两会创新工作频出。今年,我们称之为“一条龙”会的策划会,召开次数比我记忆中任何一次都多。从主要负责同志到一线记者编辑,数十位新闻人济济一堂,反复头脑风暴。方案几上几下,让最初的计划“面目全非”。大家不断自我否定,从业务角度心往一处想,共同奔向了更有操作性、更具创新性的最终版本。更大的报道团队、更多样的媒体形态、更新的选题,需要更强的团结协作精神才能产生化学反应。但是,大会议程需要我们必须在开头就出状态、在起步就完成磨合。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审议结束时,北京的天已擦黑,代表们刚到驻地下车,前后方蓄势待发的记者立即分头行动。我们有的同事守候在下车处、电梯口、演播室,随时“偶遇”代表。正是晚饭时间,我守候在食堂,等待在会上发言的代表用餐完毕,趁他们记忆犹新立即采访。与此同时,群里不断刷屏,不断有同事请求协同工作、不断有新的指令和进展,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一条内容生产流水线的脉动。
3月6日凌晨2:37,敲完我负责的报道“零件”最后一个字,发给下一道工序,我知道,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袋底总是承受最重的压力,在我后面还有愈加辛苦的战斗。一大早还有议程,我抓紧躺下,但兴奋的神经让我凌晨4点半才睡着。在朋友圈、在报道群,许多同事的动态告诉我,他们在我迷糊入睡时仍在奋战,千里之外的报社大楼无眠。回看这重要的一天,我感到的是“有条不紊”4个字,而非想象中的忙乱。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战位,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每个人都在努力完成并协助他人完成任务。3月6日早6:50,我在黑暗中打开手机,10多个精美报道版面、大量新媒体产品扑面而来。
从天刚亮忙到灯火通明,今天是星期几已经不太重要,这就是参加全国两会新闻大战的每一天。最终在稿件上署名的记者并不多,但在深夜、在凌晨,敲门、来电、微信、QQ……前来共同探讨、主动提供帮助的同事和代表团工作人员有很多。全国两会的稿件政治性很强,层层守好每一道关卡的记者编辑,我并不完全知道都有谁。但我知道,我们为同一个目标而相互补台。
这些天我在代表团驻地,拿着新闻稿奔走于各层,念叨着电梯能不能来得再早些、上下行再快点。我知道,在同一个时间段,在前方报道组驻地、在集团大楼、在集团各媒体,还有许许多多的和我一样奔忙的同事。
在我看来,无论是随团记者、前方记者还是后方同仁,都拿出了最好的状态投入到了战斗中。随着今年全国两会的闭幕,团结、协作、共进,让我们在这次报道中不出错,多出新、多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