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作者版权确权方式及合规性探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8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 张铁明
结合自身理解及相关文献,同大家分享一下目前我国期刊与作者之间的确权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作者版权的确权形式和途径
第一,有没有确权。绝大多数学术期刊跟作者是有确权的。2019年,《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温凤英对108种北大中文核心科技期刊抽样调查发现,版权转让协议总签约率为84.26%。这说明还是存在部分期刊未与作者确权,不确权将会对出版产业链上下游版权关系产生很大影响。
第二,确权的方式。主要有作者与出版方双方的书面约定(签署协议)以及出版方单方面的约定(版权声明)两种,确权时间可以是投稿时、录用后或出版后。
第三,确权途径。有纸质版、电子版、网络版、声明版等。
合规性探讨
第一,确权方式是否合规。存在的问题包括:双方书面确权名称各异,需要规范和统一;“转让”还是“许可”的选择,在法律性质上,应该是许可,如果是转让,不能有时间限定;出版方单方面确权是否具有法理依据存争议。
第二,确权内容是否合规。大多数期刊跟作者确权协议内容的基本要素是齐全的,高度重视论文原创和避免一稿多投,明确将网络传播权纳入版权协议。但版权协议里也存在着若干问题,如版权主体双方信息不完整、甲方代签;版权协议的权利种类、时域地域范围不清晰;转让价金不明确,未系统考虑到作者和期刊以及期刊和出版平台之间的利益总体协调;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办法未充分体现;版权协议文本内容书写随意、术语表述不规范、不严谨等。
新型出版模式下的版权确权机制
除改进、完善并规范现存的版权确权体系外,学术出版从传统纸本到网络传播,再到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变化急需建立新的作者到期刊和平台的版权确权机制。
第一,开放获取出版的版权确权多依据知识共享协议(CC协议),著作权归作者,金色、绿色等不同形式的开放获取,背后版权关系需要厘清。
第二,不同版本(论文阶段)、不同类型的CC协议对版权许可的要求不同,也带来大量复杂的版权关系需理顺。
第三,预印本、自媒体等新型出版形态对版权关系的冲击和影响不可忽视。
第四,ChatGPT等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彻底打乱原有的版权逻辑,对版权确认和保护的冲击是新的挑战。
建立新型出版模式下的版权确权机制。
第一,借鉴国际经验,立足国内现状,面向新的出版业态,加强版权研究与实践,尽快建立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学术文献版权体系。
第二,多方合作,兼顾各版权相关方权益,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版权确权规范文本模板或指南。
第三,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投审稿嵌入数字确权等)提升确权效力。
第四,加强面向作者、出版单位、资源平台的教育、宣传、普及、监督、惩处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