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

社会学之书写文体新尝试

作者:沈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3

  □沈原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共五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由传化慈善基金会发起并资助、传化公益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承担的一项大型研究课题的成果,该课题始于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结束。课题目标是对中国当代卡车司机群体进行系统调查,力求全面把握他们的劳动与生活,并以调查报告的形态记载下来,诉诸公众、政府与学界。

  根据眼下的官方统计口径,我国卡车司机群体及相关从业人员在2000万人左右。由于公路货运业独有的“生产体制”的影响,故对卡车司机群体的田野调查不能采用通常的“工厂民族志”的形式,以为单次调查即可毕其全功,而是必须采取多次进入、多点调查的方式逐次展开。在历时5年有余的调查过程中,课题组栉风沐雨,辗转各地,足迹所及达10余个省区市,累计发放问卷2万余份,访谈卡车司机及各色人等约500人,访谈时长500余小时,录写文字500余万字。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形成总数达161万字的调查报告系列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但是分期调查、多次进入绝非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实际上可将课题组的全部田野调查归拢到4个主题之下。第一个主题,也是最为重要的主题,即探讨卡车司机群体本身。迄今为止,田野调查涵盖了自雇卡车司机、他雇卡车司机、卡嫂、女性卡车司机、城配司机、冷链司机、跨境司机等7个范畴。其中,自雇卡车司机无论在体量上抑或地位上都构成我国卡车司机群体的主体部分。对上述7个卡车司机群体范畴的描述与探讨构成5部报告一以贯之的主线。

  第二个主题探讨卷入卡车司机劳动过程的相关群体与制度安排,其作为副线而伏于主线两侧。其一是进入卡车司机工作现场并与之密切互动的相关群体,此即物流商与装卸工。其二是界定和调整卡车司机劳动过程的制度安排,这主要是指我国公路货运业的一项特殊制度――“挂靠制度”。管理制度和相关群体对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起到了巨大的规约作用。

  第三个主题关涉我国公路货运业的一个特例――“卡车县”。人们通常将江西省高安市称为“卡车县”,因该地将公路货运业架构为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使然。如此一来,也就将公路货运业的“全要素”集中在同一个地域(空间)中,使它们得到共时态的展示,从而构成一个“集约化”研究对象。

  第四个主题事关卡车司机的社会活动。在此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卡车司机建构自己的社会组织的过程。卡车司机群体在此过程中展示出的“虚拟团结”构成其特有的联合机制。其二是卡车司机群体以参与社会公益而表达的谋求“承认”的活动。本调查报告系列以“组织化”和“志愿者”作为把握卡车司机社会活动的两个入手点。

  4个主题搭建起本调查报告系列的基本框架。但需加以强调的是,本系列绝不是经验素材的堆砌。在对经验数据加以排比、分析的背后,本系列的理论基础即劳工社会学的学科视角清晰可见。劳工社会学及其“劳动过程理论”,使得本调查报告系列彰显出自身的学术特征,故应将之称为一种“有理论支撑点的调查报告”,从而表现出对社会学之书写文体的一个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