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校长群像》
教育实践缔造教育之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3
□郭垒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人极其关心哲学,在哲学里满足了对超乎现世的追求,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哲学在于智慧,哲学中的最高智慧是审美,是对永恒的求索。崇高的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心灵中。优秀的校长们,是一批自觉地挖掘自我心灵中崇高情感的实践者,这些崇高的情怀,又表述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表现在他们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中。如果文学艺术之美是灵魂的救赎,那么教育之美则是人世间实践的救赎。教育承担起责任,需要在超越价值的范畴中寻找一个永恒的支点,这个支点在审美的智慧里,它将个人的功利心、价值取向与人类的进步整合在一起。
缔造教育之美,并非是虚幻的空中楼阁,需要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需要优秀的办学业绩做支撑。取得办学业绩的前提之一,是把握教育规律。校长的办学思想,大体上有两个方面,第一,受领于审美判断力的价值引领,是基于哲学修养和智慧锻造的教育理念,构建出思想引领体系;第二,理性的实践,科学地规划学校发展,基于教育的规律、基于管理的规律。这是一个在价值与事实之间的判断问题,是价值取向与遵循规律的实践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一个最简明的思辨式提问是:应试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应用于怎样教育价值取向的办学实践中?
当然,答案远非是简单和明晰的,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是,能够明确的是,教育本身就是崇高的事业。美的教育实践,蕴含着崇高的价值引领,也遵循着行之有效的规律。校长职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教育家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的内涵,由校长自身的内在品质和外显要素组成。内在品质包括:专业智慧,即锻造哲学和美学意义上的精神品质,即人文情怀、家国情怀、教育情怀;专业知识,即把握教育规律和办学规律;专业能力,即将智慧和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也就是校长的领导力。在内在品质的支撑下,教育家型校长的外显要素,简单表述为“立功、立言、立德”:立功,即取得优秀的办学业绩;立言,形成个性特征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立德,即在团队和业界的思想引领与实践引领,铸就教育家的社会影响力。
美的永恒,蕴含在诗歌吟唱中,在音乐的华章中,在绘画雕塑的透视中,在小说的叙事中,在哲学的沉思中;在圣者的实践中,在历史的沉积中,在诗和远方。《新时代校长群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旨在塑造一个美的群体,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在他们的办学实战中,去感受其“人文情怀、家国情怀、教育情怀”的崇高之美。在这里,向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在规律与价值选择之间、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之间,不懈地践行“崇高”教育理念的优秀校长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价值引领,从来都是勇敢者的高地,这些勇敢者是思想者,是探索者,是实践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