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

书外读人 人外读书

作者:林伟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3

  □林伟光

  李怀宇生于小城澄海,从大汕头而言,我们谊属同乡;他所做的工作,其实正是我最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有那么若干年间,他走遍大江南北,踏足海内海外,访问众多学者作家,零距离对话,访问历史,访问时代,书写风云,令人羡慕。

  这些天,我一直在读他的大作《字里行间》(东方出版中心),去年曾读过他的一本《如是我闻》,其实都是可以归类在一起的作品,即是对知识人的访谈。

  这类访谈,应该是一种新闻的文体,却也远不止于此,更是一种跨文体的写作。以我的经验,要写得扎实而有价值,并兼具新闻与文学性,还真不是很容易。

  访谈正如上面所言,是访问历史,访问时代,是在书外读人,人外读书,却最是考量访谈记录者的功夫。

  我觉得,其一要不怕艰难,奔波跋涉在所不辞;其二要有充分的准备,做足了工作。面对的多是阅尽风云的特殊人物,不少还是饱览沧桑的老人,他们的人生就是沉甸甸的一部历史,如何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人生,不是可以轻易做到的。而有时候,访谈的时间很有限,怎么从容地引出有价值的谈话,都是要煞费心思的。

  或者,访谈就是一种刻意去做的事,可是,又不能显得十分刻意。好的访谈文字,必须从容。正如好的文章,不要技巧,或者说技巧已经融化其中,让人浑然不觉了。

  之所以喜欢读李怀宇的访谈文章,不止对他所访谈的人物感兴趣,更因为他访谈的文字引人入胜,让我深感情趣盎然。

  如访金庸,并不局限于其武侠小说。他说,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来办的,写小说是玩玩。而做这两件事的核心精神却是一致的,即“讲老实话”。

  访谈莫言时,李怀宇所关注的是莫言在不断写作冒险中,对自己如何定位的问题。对于取得成就的作家,其实写作冒险是一种挑战。让人意外的是,莫言十分清醒,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不是听从别人,而是听命于心,不哗众取宠。

  访谈贾平凹时,李怀宇关注的是,他对全球化下的文学的看法。全球化下的文学,其实就是现代意识的问题,而现代意识实际上就是人类意识。所以,贾平凹说,要考虑人类出路,(文学)才能走得远。

  访谈流沙河时,李怀宇更多的是关注《庄子》对其人生的影响。一个诗人,晚年时并不写诗,而是研究《庄子》,写出了《庄子现代版》。流沙河说,正因为是庄子教我们换一个角度来面对现实。

  所有的这些观点都精确,具有个人风格,在其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明而生动的作家。

  读了这本《字里行间》,我觉得李怀宇的视野开阔,对所访谈的作家没有禁忌,涉及不同地域的华文文学,这种兼容的心态很好,正可呈现一种恢宏的气象。他说:“在我的访问生涯中,见过幻象,听过流言,沐浴风和雨,面对权与利。人间万象与书里乾坤互证,别有一番滋味。”

  行脚万里之后,现在他已安坐于书斋,读万卷书做学问研究。可是,这并不妨碍他的思想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