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江南城市文化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江南诗性文化的岁月清单

作者:张颂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3

  □张颂炫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是当下很有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作为江南诗性文化的首创者、开拓者,这个领域一直是他辛勤耕耘的主阵地,取得累累硕果。刚刚面世的新著《天上的街市:江南城市文化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江南诗性文化”为精神内核,结合历史与现状,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江南城市圈若干城市的文化精神,为长三角城市建设提供了价值阐释与建设思路,对当下城市发展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何谓江南文化,江南文化为什么是诗性文化,它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每一个阅读本书的读者都想弄明白、搞清楚的问题。书中给出的回答是令人信服的。刘士林教授认为,作为江南文明中的江南文化,到了明清时代,至少已经形成了三种形态,即江南物质文化、江南社会文化、江南人文文化。这中间,什么是江南文化中的灵魂性的东西呢?刘士林教授认为,江南文化必须建立在“江南有,其他地方没有或者不明显”的基础上。抓住了这个根本点,他首次提出了“江南诗性文化”的概念,并在不断深入研究中逐步走向体系化。他认为,在学术层面上要论证江南区域文化的独立性,关键是要弄清江南文化的独特创造和深层结构。使江南文化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真正拉开距离的,是因为在其中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如果说,在江南文化中同样有伦理的、实用的内容,并与北方―中原文化圈一脉相通,那么也可以说,正是在审美自由精神这一点上,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民族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由此可知,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诗性文化形态。

  研究江南文化和“江南诗性文化”的立足点和关键点,最终落到它具有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上来。对此,刘士林教授在书中辟出专门的篇章来论述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问题。他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支持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深入的研究阐释道: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曲折的探索和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正在形成一个在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等方面联系更加密切的城市共同体,并最有希望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城市群。特别是浦东开发以来,长三角的经济总量、交通基础和人口规模快速增长,但硬件与软件、经济与人文、管理与服务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建设质量的主要矛盾。对古代江南群的层级结构、内在机制与文化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与阐释,无疑可以为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体化进程提供一种最直接和十分重要的历史镜鉴。进入“十四五”之后,江南文化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江南诗性文化”如何在概念、内涵、功能、原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创新成果和哪些可以转换、哪些需要创新等方面进行新的实践,把江南文化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精神标识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更好地提炼、展示出来,为引领长三角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