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营》

还原没有硝烟的战场

作者:伯古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3

  □伯古娟

  以往阅读解放战争题材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很多都会涉及某某战役作战双方的主要指挥官是谁,战果如何,双方损失的兵力、装备、物资等等,还有就是俘虏和缴获的物资。从历史的记载看,解放战争中被俘后加入解放军的国民党士兵不在少数,他们一般被称作“解放战士”。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历史类图书、文学作品中稍有交代的是那些被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军官,但是我们依然有很多问题难以在这些图书中找到答案。李康、吕睿、宋云共同完成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解放营》(西南大学出版社)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较为满意的答案。

  《解放营》将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军官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将我党优秀的政工干部如何对这些被俘军官进行思想改造作为核心故事,将不同性格人物的思想变化,通过精彩的情节娓娓道来,带着我们重新回望那一段峥嵘岁月。

  解放战争爆发初期,华东战场便在陈毅总司令的领导下,依据中央军委关于战俘的处置原则,以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规划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战俘管理机构“解放军官训练团”,对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军官不再称为“俘虏”,而是称为“解放军官”“学员”,对他们进行政治上思想上的改造。小说以虚构人物“解放军官训练团”团长高旗为主角,通过他在和谈、开战、相持、胜利等解放战争各阶段中的经历,勾连起众多国民党高级军官进入“训练团”之后的复杂变化。

  小说注重生活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历史现场。来到这座“解放军官训练团”之后,这些军官并不是马上就接受了我党我军的规训,他们与我党政工干部和解放军战士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尤其是在思想信念方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解放营”浑然就是一处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可以看到被俘军官的狡诈、顽固,更可以感受到我党政工干部的机智、英勇、坚持和信念。

  小说涉及的国民党高级军官皆有原型人物,但为了叙述方便,他们在小说中都以虚构的形象出现,重点展现他们在“训练团”与高旗、梁跃亭等我党政工干部的对抗、对话,改造与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共产主义信仰的感召之下获得新生,还有人甚至直接加入到了解放军的阵营中,在解放战争中立下功勋。对于这些虚构人物,不熟悉历史者可以感受到政治思想工作的艰难,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对解放战争熟悉的读者,则可能通过小说中的各种细节,发现蛛丝马迹,将他们逐渐还原。

  《解放营》将“信仰”这一抽象概念,具象为改造被俘国民党高官的行动,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斗争场景,挖掘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将“共产党之信仰,中国之信仰,人民之信仰”发扬光大。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经过历史与实践检验的信仰更是如此,它可以在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过程中,提供精神之钙和信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