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上的梦想》
塔吉克孩子上学路展现山乡巨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3
□徐江
这是一个有关崇拜鹰的民族的故事。
这是一个有关勇气和希望的故事。
这是一个有关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故事。
鹰,因为有着搏击长空的勇气,有着不惧风雷的坚韧,有着睥睨天下的不屈,而被居于“万山之祖”――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尊为精神化身和民族图腾。
没有路、没有电、没有信号、没有网络……这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皮勒村曾经的过往。皮勒村,一个位于祖国最西端群山之中的塔吉克族村落,亲切而又遥远。这里有着怎样的生存环境?甚至有一辈子没出过村的村民,生活在这里需要怎样的勇气?
四天三夜上学路,上百公里的路程,却只能骑骆驼、 冰河、攀悬崖、坐滑索……最窄的路段只能搁下半个脚掌,脚掌之下便是波涛翻滚的叶尔羌河……这就是马尔洋乡皮勒村40多个孩子的上学路,他们当中最小的只有6岁,走过这条上学路需要怎样的勇气?
在那曾经的5年中,每逢开学季,乡村干部和30多位村民带领着孩子们,就会踏上这条充满艰辛、坎坷和危险的上学路。尽管上学路有上百公里之遥,但在护佑孩子们上学的那些父辈看来,这无疑是皮勒村距离世界最近的路,而这些父辈用血肉之躯铸就足足5年的安全屏障,又需要怎样的勇气?
再偏远的皮勒村,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部分;再困难的塔吉克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巍巍帕米尔高原上,不正是因为有塔吉克族人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牧耕不辍,才有了绵绵不绝的人间烟火,才有了塔吉克族人勇毅、不屈的性格,也才有了塔吉克族人对祖国忠贞不渝的赤子之心和祖国版图的完整。
诚然,地理上的偏远不能改变,但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偏远却可以改变,困难贫穷更是可以改变。当寄宿制学校建成时,他们知道,有了知识的翅膀,他们的孩子会像帕米尔的雄鹰那样不仅能飞出大山,还能飞向世界;当柏油马路通到了村里,当搬进水、电、暖和电视一应俱全的新房,当幼儿园建到了村里,他们知道,世界并不遥远,首都北京就在身边;当网络信号覆盖着帕米尔高原的山地、草滩时,他们知道,世界就在脚下,就在眼前……
当曾经的过往和现实比较时,我一次次被这个故事打动。感动我的,是人是事,更是这当中的精神,如鹰一样勇毅、不屈的精神。正是这精神滋养了塔吉克族,也是这精神,激发了人类向贫穷宣战、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宣战、向艰难的过去宣战,从而创造崭新现实的生动实践!这个故事同时昭示着,勇气和希望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鼓舞着我们直面艰难、不惧险阻、不断进取、创造未来!
舒春兄在看到相关素材后也深受触动。他想,他应该把塔吉克少年的求学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孩子,把皮勒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给更多的孩子,把更多的新疆故事、中国精神讲述给更多的孩子。为此,他一遍遍地打磨文字脚本,不断修改,在多方征询从事塔吉克族历史与民俗研究专家的基础上,专门就帕米尔高原的生态、物种进行学习和了解,进而又与画家刘向伟先生深入交流,悉心切磋,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这部《驼背上的梦想》(新疆青少年出版社)。这是完成于与新冠病毒斗争岁月里的作品,3年与疫情的抗争让我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们对勇气和希望有了非同寻常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