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植物为线索关注诗人

作者:郝建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0

  □郝建国

  用一本书来阐发古典诗歌中诗人与植物的关系,对任何写作者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必须博览群书,阅尽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的全部,才有发言权,才能避免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其次,必须梳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脉络,在梳理中探求自先秦《诗经》《楚辞》,中经魏晋陶渊明、唐代李白杜甫高岑、宋代苏轼,乃至清代纳兰性德的整个诗歌传统密码,进而回归写作的本旨。即使像路也这样自幼便沉浸在古典诗歌中的人,也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写出这区区十几万字。可以说,路也所著《蔚然笔记――古代诗人与植物》(花山文艺出版社),堪称一部体验浓缩的高质量轻学术著作。

  《蔚然笔记――古代诗人与植物》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给古典诗词爱好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读诗赏诗路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人们在诗的浸润中成长,从孺子到老妪,人们通过背诵、朗读、注释、赏析等多种形式,表达对古典诗歌和诗人的喜爱之情。路也的这本书,以主题研究为旨归,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发掘古代诗人与植物的种种微妙关联,在此过程中,展现古代诗人的个性与情趣,使一个个被不断仰视的大神回归人间,在烟火漫卷中展现人性之美、之趣,鲜活而生动,令人叹惋。比如,通过她生动的文字,引导读者勘破中国诗歌传统的奥秘,屈原将《诗经》中散乱的意象化成“系统”,在香草美人与恶草佞人的对抗中展现自己的抱负和内心,为后世诗人乃至文人留下了“比德”的原型,开创了“咏物”的传统。本书为研究者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规律打开了一扇窗口,为欣赏者系统领略古诗之美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是给学术著作写作提供了一个生趣盎然的写作范例。探讨古代诗人与植物的关系,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话题,虽以“笔记”命名,但丝毫不影响本书的学术价值。相反,作者以诙谐的文字书写自己的研究心得,使原本枯燥的论题变得鲜活灵动、妙趣横生,使读者在不断地会心之笑中,得到满足和欣喜。作者在自序中开宗明义:“我并不回避学术考证,却绝没有把此书写成纯粹学术著作的意图。我更喜欢让写出来的内容全部带着我私人的体温。”比如,她在《〈诗经〉爱情花草状》一文,历数野泼泼的植物与爱情的关联后,联系当下情人节只送玫瑰的现实,表示:“我希望2月14日这一天,有人能给我送来玫瑰之外的植物当作节日礼物,比如一枝硕大的向日葵,比如几枝蜡梅,再比如几条萌芽的柳枝,还可以是一束迎春花……”

  三是给中国当代诗歌写作提供导引和纠正。中国当代大量的诗歌创作者,从自我出发,书写性情和内心,漠视自然的存在,更极少书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路也从古代诗人与植物的和谐共生关系,对中国当代诗坛的创作题材给予纠偏性启示和方向性指引。这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健康发展益莫大焉。

  (作者系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