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呼啸 百年芳华

作者:梁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0

  □梁健

  著名翻译家、作家杨苡先生走了。104岁高龄的杨苡先生,几乎看到了同时代所有人的结局,荣辱浮沉,生老病死,都已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近日,南京大学教授余斌历时10年整理撰写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译林出版社)一书出版,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温度与真实。

  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先生的人生百年,也正是中华民族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这使得杨苡先生的自传不仅是一位女性的成长史,也是一代文学翻译家的心灵史、一个世纪的家国史。诚如先生所言:“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杨苡先生的人生经历了几个时代,见证了无数的人与事。集体的记忆、民族的记忆与国家的记忆,都建立在鲜活的个体记忆基础之上,正如纪录片《西南联大》导演徐蓓所说:“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有温度的历史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汇集与交响,杨苡先生见证历史,也以文学的名义创造历史――山河沦落时,她不甘安守于家庭庇护,怀着青春热血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同命运;家国康宁时,在古稀之年以生花妙笔完成《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著作的翻译;与兄长杨宪益、爱人赵瑞蕻共同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如种子般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成就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奇迹。但在余斌看来,相比于成就,她更关心她的家,她的亲情与友情,她的“日子”――“她的一生,说平常,也平常。然而也正因其平常的一面,也许就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传递出‘普遍的人生的回声’”――她的讲述全然是私人化的,这也是其口述自传区别于一般“名人传记”的独特价值。

  杨苡先生把回忆比作电影,“一个一个的画面,人和背景在一起。想起过去的人与事,也像过电影似的,只是一会儿是彩色的,一会儿是黑白片”。她的“场景式记忆”带来大量细节。“我更在意的是指向细节的那种‘繁’。这部口述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因为经常是聊天拉家常的状态,里面许多的人与事,杨先生反复讲过多次,虽然没有大的出入,却非全然是重复,每每会冒出一些前所未道的细节。”除此之外,余斌还将海量笔记、录音与史料比照印证,辅以150幅珍贵历史老照片,力图还原历史现场。在长达万字的《书成漫记》中,余斌写道:“我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杨先生和读者的中间人。它应该是一部可以面向一般读者的口述史。”这部重要的非虚构口述史,站在历史高度体现人性的力量这一文学作品之永恒主题,将杨苡先生的志业情怀、刚毅坚卓、乐观优雅,展现在读者面前。

  百年回眸中,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先生眼神清澈,依旧信心满怀:“巴金说,长寿就是惩罚。我说,活着就是胜利!”一如1940年她留在昆明西南联大莲花池畔的诗句:“我爱日月,晨之晴朗,夜之朦胧,更爱看一条雨后出现的彩虹!”

  (作者系译林出版社总编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