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写给大众的中国古代绘画通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0
□赵维
近期,美国知名艺术史家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的《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吸引了诸多中国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高居翰早年出版的以元明清绘画为主题的一系列著作,以及小书《图说中国绘画史》,经翻译引进后,他在中国读者中几乎成了明星人物;在国际上,他也被视为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座高峰,是这一领域最知名和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高先生去世后,学界曾几次掀起对他的怀念热潮,也一直流传着诸多关于他的传说,诸如其慷慨、热情、好辩,最有名的恐怕是围绕《溪岸图》一书方闻和高居翰两派的争论(可参见《溪山清远》附录)。《溪山清远》一书再次把人们的视线带回这位学术大师。
《溪山清远》一书得来珍贵:高居翰在生命的尽头,为了完成向世人讲述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的夙愿,他凝聚毕生所学、所悟,精心录制了系列讲座“A Pure and Remote View: Visualizing Early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向大众讲述和普及中国艺术。此讲座经翻译、整理,最终汇聚成此书。以《溪山清远》命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为了标示夏 等画家所代表的宋代水墨山水画创作巅峰;另一方面,也是为南宋院体画和禅画传统正名。
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高居翰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南宋)的系统叙述,并着重论述他所看重的唐宋绘画,梳理了一条从“装饰”到“具象再现”、从“巨嶂山水”到“水墨山水”,并以“院体画”和“禅画”为切入点的画史叙事,内容涉及“诗意画”“世俗画”等概念,题材涵盖山水、人物、花鸟等。
如封底推荐语中巫鸿先生所说,这一涵盖数千年的博大叙事,既有对中国绘画历史的宏观视野,又能落实到一幅幅画作细部,如导览者般带领读者去发掘画家的丰富艺术语言、展开品读。可以说,高居翰在讲述中国艺术史上真正做到了可深可浅。
值得一提的是,高居翰在此书中梳理和强调的这一写实线索和院画传统为后来盛行的文人画史所忽略和贬抑,在目前通行的世界艺术史中也未得到清晰、充分的阐述。因此,《溪山清远》出版价值巨大,能够弥补知识缺憾,扩展人们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虽然客观地说,高居翰晚期对文人画的批判是存在诸多偏颇和欠缺的,他本人对此并不讳言。但应该注意的是,高居翰并非不了解文人画,他早年也做过文人画研究和推广工作。
高居翰讲授的画史不仅涵括风格转换、作品真伪判断以及图像社会功能等多个层面;同时见人见事,穿插其多年亲身经历的艺术鉴藏与美术史界的交往故事,对学界各种研究成果也做了丰富的介绍和犀利的点评,知识量与信息量巨大。这种“学术八卦”不仅极富趣味性、可读性,也为我们了解学术史研究做了提纲挈领式的引导。
高居翰在书中按照时代和主题,梳理了中外各地美术馆和私人所收藏的数量庞大的画作,这种级别的高质量“画展”和专业“导览”,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难有;而他开合有度的讲述方式和坦诚态度,也令人如置身老教授的私人课堂,令人非常受用,特别开眼。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