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学家讲述科学家精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0
□刘兵
在中国的科普语境中,对于科学精神的传播和普及一直是被突出强调的。尽管这是一个极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但要能够从科学本身和科学家的实际工作中抽象出“精神”,依然还是有很大的困难,并且存在着一些争议和国际交流上的困难。
近年来,“科学家精神”这个新的提法在科普领域中被强调,与科学精神的概念相比,科学家精神显然要更接地气、更为直观,可以更直接地从科学家的所思、所想、所做中提炼出来,因而也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和理解。虽然现在关于科学家精神已经有了基本的定义,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以及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但这样的定义仍然还是相对抽象,因而也还需要有更多的具体实例,以更合适的形式向公众传播,才有可能真正对科学家精神予以弘扬。
汪品先院士前几年出版的科普著作《深海浅说》一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先后荣获了各种科普出版奖项。如果说那还是一本以人类对深海的研究为主题的专门科普著作的话,如今,这本《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则可以说是对更上位的科学家精神进行普及传播的力作。汪品先院士曾在同济大学开设“科学与文化”的通识课,这本来就已经是从科学研究转向了具有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普,而此书,则是在其开课的基础上写成的,力图从文化的角度来谈科学。但这并非是抽象的泛泛谈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趣闻,通过对科学的文化本性的阐述,来聚焦对科学家精神的体现。
在此书的内容结构上,作者也有独到的设计。在前三章,分别为《科学家的错误》《科学家的争论》和《科学家的性格》。尤其是第一章,作者并不讳言科学家也会犯错误,但错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过程里的失误,但这又是科学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而另一种则是学术造假,蓄意欺骗,这与前一种错误截然不同,是“欺世盗名的罪恶行为”,是必须引以为戒的。这种并不回避科学界存在问题,而且直面问题,并提出对应措施,恰恰反映出作者作为一位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此书的后三章分别是《科学家和艺术》《科学家和视野》《科学家和寿命》。在这些同样在大多数科普作品中很少涉及的主题中,作者的个人特色亦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这样一部以一个个生动的实例,来呈现作者对科学与文化关系之思考的著作,也是一部在目前并不多见的反映科学家精神这一重要主题的优秀科普著作。
(作者系科学史理论家、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