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

108种图书以文学化笔调突出“古韵杭风”

作者:黄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1-16

  □本报记者 黄琳

  “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讲老底子杭州文化故事。杭州出版集团 供图

  “生活在杭州40多年,竟不知道杭州有如此多的秘密,希望通过此书能够更了解杭州、宣传杭州。”“这是一部杭州行走的百科全书。”不久前,杭州出版集团联合《都市快报》的新型融媒体平台橙柿互动,发起了1000个“杭州秘密”图书盲盒活动,吸引了杭州市民的广泛参与和热烈讨论。盲盒中的图书正是杭州出版社推出的“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

  确定丛书基调。2018年,杭州市启动了“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编纂出版及传播工程。杭州市委成立了丛书编纂出版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下,成立丛书专家指导委员会。

  “杭州一直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确实在这方面出了很多书。”在杭州市委原副秘书长、“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编辑部主任郭泰鸿看来,这些书大多是学术性、考证性的,或者是介绍性、导游性的,以讲故事的形式、适应大多数没有国学根底、不了解杭州历史的读者的书较少。因此,策划出版一套能够轻松阅读了解杭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丛书尤为重要。

  浩瀚史料怎样整合?丛书编辑部专门和杭州已经出版的、发行量比较大的10套图书做了比较,确定了本套丛书的基调。丛书选取1919年前杭州地方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把杭州历史文化的脉络梳理概括成城史文化、景观文化等10个方面。

  为了体现特色,编辑部还从作者物色和图书审读两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在作者物色上,选择了很多搞小说创作的、搞网络文学的、在校学生、外地(甚至外籍)作者,以在创造风格上独树一帜。在图书审读上,严格要求讲故事、搞创作必须于史有据,不能凭空臆造,要有情节但不能真的写成小说。同时,在研读试写稿、审读全稿时,注重史料真实性,突出故事精彩性,防止出现偏差,保持既定的特色。

  不断翻陈出新。这套丛书要如何翻陈出新,让读者觉得与众不同呢?丛书编辑部副主任、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蓉泉说:“很多杭州市民知道苏小小但不知道沈括,知道白娘子却不知道龚自珍。我们搞了那么多的学术、专业类的东西,仅能在专业圈子里发挥作用,但是老百姓的获得感是不够的。”最后,丛书编辑部决定把厚重的历史书变“薄”,要讲有温度、有情感的故事。

  经过10余次讨论,新书就此定调。丛书编辑部的同仁观点一致:这套特殊的文化丛书,创作一定要以易读为先,即使是文史专家,也要选择文采好、会写故事的。为此,丛书邀请了全国105位作者执笔。有南派三叔这样的网文名家,也有醉心杭州文化的外地写手,甚至还有毛遂自荐的气象专家和正在求学的学生……作者年龄跨度从二十出头到80余岁。

  编辑部对作者写作的要求很严格,不可枯燥地进行史料堆积,不要凭空想象没有依据……编辑部通过多次研读审读,每次都提出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修改意见,并允许作者申诉。提不出申诉理由的,就要求作者一次次地改。最多的一本书研读审读和修改了7次才取得满意的效果。

  丛书有108本,如何在书名上保持整体协调又富有个性?在书名的策划上,编辑组建了专门的书名策划团队,其中既有了解杭州老底子历史的“老杭州”,也有出版过多部著作的市场作家,力求使丛书的书名既符合丛书的风格定位,也能符合市场的需求。“为了呈现丛书的整体性,当时我们定调了3种风格――概括型、诗意型、创新型,基本上每本书都会提供10个左右的书名备选。”丛书书名策划负责人吴艳君表示,书名既要尊重作者风格,又要保持丛书风格,因此编辑部每次有阶段性初稿成果,就会专门召开一次书名雅集,几十位专家聚在一起,对书名进行专题研讨,同时进行投票,最后选出最受大家认可的书名。

  弘扬优秀文化。“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最终形成“1+10+108”体系,即1部专著、10大系列、共108种图书,按照“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的要求,以散文化的语言、文学化的笔调古事今说,突出“古韵杭风”主题。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表示,“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的重磅推出,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写南宋都城的《从都城走向天城》,写良渚古城的《良渚梦寻》,写西湖诗词的《一半勾留是此湖》……108本图书向读者徐徐道来杭州的千年文明。安蓉泉表示:“丛书‘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情节生动、细节抓人,让杭州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了解到社会上有“听”书的要求,编辑部还将音频制作提上了日程,邀请主持人和播音员精心录制有声书籍,读者可以扫码听书。丛书还送入杭城大大小小的图书馆、社区文化家园,助推全民阅读,增强爱国爱家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