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什么是共产主义》:

图文结合阐释解读经典文献

作者: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1-16

  □本报记者 徐平

  广州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什么是共产主义》,从原汁原味的经典论述出发,辅以轻松的插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共产主义正本溯源。广州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宗慧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出版一本能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解答‘什么是共产主义’的读物,帮助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策划出版这本书的初衷。”

  搭建科学严谨的主体框架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什么是共产主义》分为“勾画之笔:展望共产主义的科学方法”“未来之像:设想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镜像之辨:厘正若干典型观点的偏误”“必由之路: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何以可能”4个部分,全书126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解读,将宏大的理论课题讲清楚、讲透彻。

  在选题策划阶段,广州出版社邀约到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点负责人宋俭作为该书主编,两位教授不仅有数十年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硕成果,而且在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应用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和方法。两位主编在选题策划阶段为该书搭建了科学严谨的主体框架,不仅从源头上阐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设想的方法论特征,勾画出共产主义理想蓝图,也厘清了过去对共产主义的各种错误认识。

  柳宗慧介绍,两位主编在进行框架搭建和素材梳理时,就有意增加了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历任主要领导人的相关论述,让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文献摘编与经典阐释相结合

  孙来斌阐述了编写思路:“我们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献的中文版本,根据平时教学研究中常讲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及实现路径等主要内容,针对当前社会上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模糊认识乃至错误观点,重点加工形成了4个部分的编写结构。根据这一编写思路,摘选了126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领袖的重要论述,进行重点解读。”

  宋俭介绍,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一是注重体系性,力图在有限的篇幅里能够系统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代表性、经典性的论述,着重反映经典作家认识共产主义的科学方法及经典作家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描述;二是注重摘编内容的准确性,每一段摘编的文字均出自权威的版本,摘编的每一段语录都准确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观点,避免断章取义。

  这本通俗政治读物以文献摘编与经典阐释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宋俭说:“阐释文字不作长篇大论,力避晦涩繁芜,而以通俗、平实取胜,但每一句解读都有学术支撑,力求字字都有出处,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着力体现严谨性和大众性

  全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做到内容的经典性、学术的严谨性、阐释的时代性、普及的大众性相结合。孙来斌表示,在编写本书时,尽量朝着既看天边也看身边、既讲道理也讲故事的方向努力,着力体现学术的严谨性和普及的大众性。在这个过程中,主编还积极与美术创作团队沟通,保持理论与艺术的双向互动,着力实现读本图文并茂、画说相得益彰。

  在绘制插画过程中,如何让形象化的漫画表达马恩深邃的思想理论?“理解文本、提取信息、创作图像是在绘制插画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该书插图绘画者、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讲师黄启帆告诉记者,“我首先阅读经典原著的相关文段,然后再通过阅读阐释文字来帮助理解。”在绘制插画过程中,黄启帆也常常遇到理解了字面意思,但无法形成画面感的困境。“我们将文本内容转换成一个个关系图,如主题图、对比图、流程图等,然后再选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代换,最终形成既能表达文段原意又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的插画。”

  该书图文结合,既有原创性内容的创作,也有知识性内容的汇编,广州出版社组建了专项工作群,出版社与编写团队、插画团队三方及时沟通,反复推敲打磨。该书责任编辑区力文说:“书稿的经典选段进行两次原文折校工作,确保选文版本和内容准确无误;在‘三审三校’后,由社外专家和社内质检专员对书稿尤其是插画进行严格审读;根据审读意见,项目小组研究分析后,与编创团队进行细致的沟通并修订,以使经典论述选段、阐释文稿和插画三者内在逻辑形成一体,达成准确、简明为读者解读经典论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