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色报纸展览馆有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2
□江作苏
地处秦巴山区的湖北省十堰市龙韵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办了一个虽然小众,但十分有特色的项目:红色报纸展览馆。
说它小众,自然是因为在网络大潮席卷媒体的背景下,为纸质媒体特别是红色纸媒立史存照,传扬其价值与地位,这显得独出心裁,格外难能可贵。
说它有特色,是因为它出手不凡,整个陈列在中国记协和北京大学专家指导下展开,呈现了民族脊梁的百年闪亮坐标;展示手段融入了声光、电化、雕塑、绘画,使2300平方米展场富有感染力。
这件事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
传媒工具的演化具有延续性,报纸是演化链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不可能也不应该被遗忘。相反,纸媒的确定性特质和纪实性特征非常令人信服。将一份份报纸连接起来,就是一页页翔实的历史,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初心使命的社会化媒介呈现方式,无过于在艰苦条件下出版的红色报纸。例如,井冈山时期,邓小平在他主编的《红星报》上,将革命理想与武装斗争的策略一一用新闻和言论的形式周知天下,收到了无法估量的效果。看了展览馆陈列的数百份红色报纸,你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感,向初心和使命致敬。
龙韵村是在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壮大的一个新型村落。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滋养,这是一个共识。而用什么样的选项去体现文化建设的个性,这有各种不同的选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龙韵村选择将红色报纸陈列作为本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是很有眼光和具有个性的选择。不仅本村成年村民可以通过经常参观温故知新,生动地感知正能量,而且孩子们也可在这里学习活字排印,检索旧闻,从而熟悉先辈们的奋斗史,从中汲取上进的动力。
在龙韵村参观红色报纸展览馆时,可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当下之时,各地都建设了数量不菲的农家乐及配套文化设施,大致围绕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展开,亦有依托宗教、战争遗存而做文章的。龙韵村文化建设给人的启示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选择。
今天,报纸还在源源不断地出版,同时,以往出版过的报纸浩如烟海。它所具有的存史资政、教化培育的作用,是互联网媒体所不具备的。如何发掘红色报纸乃至其他报纸的多方面价值,仍是一个有待破解的文化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