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威海客户端打造“暑期安全课堂”栏目

画安全知识 辟无稽之言

作者:洪玉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23

  □本报记者 洪玉华

  “夏季来临,这份‘安全秘籍’请收好”6月21日,伴随着这句简洁的标题,Hi威海客户端的“暑期安全课堂”开讲了。Hi威海是威海日报社客户端,“暑期安全课堂”是其打造的服务性栏目。

  浏览目前上线的20期“课程”可以发现,这个课堂上的“老师”话不多,画很多。所有“课程”都是以图画形式画出场景、提示等,文字是最简明扼要的“干货”知识;这个课堂上“听众”很多,开场的“第一课”阅读量18.7万,其后的“课程”多则14万余、少则两三万。

  只讲“干货” 让人秒懂

  暑期安全不是新话题,却是年年要讲的重要话题。讲哪些问题、以什么形式去讲,媒体做法各不相同。直观地看,“暑期安全课堂”栏目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一张长图或者一组图片的形式讲述安全知识。每期课堂关注一个话题,开门见山讲要点,告诉受众危险因素有哪些、安全做法是什么。

  比如,《室外工作者们,这份防中暑秘籍请“趁热”收下》围绕热射病展开,却完全没有名词解释、概念普及,直接以图画+超短句形式呈现热射病的突出症状、如何紧急应对。随后用同样简洁的图画、简要的文字标示出防暑降温的6个要点,以及发现有人中招后提供帮助时的三字要诀。可以说,几幅图、几行字就是一篇生动实用的科普小文。

  除了实用知识普及,“暑期安全课堂”栏目很多内容重在提醒。从标题来看,这些提醒针对性很强,很容易戳中目标受众,比如《车内开空调小憩?小心安全大患!》《正确使用电动平衡车,给想“飞”的心系上安全带》。从具体呈现来看,以图为主、文字点睛的形式生动、直观,适合随时随地轻松阅读。从内容角度看,安全知识讲述有趣有料,不仅看了能记住、可以直接用,而且很多提醒读起来非常顺口,易于传播。此外,多期内容中以红色叉号直接点出错误做法,文末还设置了“敲黑板”子栏目形成重点提醒。

  专业打底 实用靠谱

  整体来看,“暑期安全课堂”栏目话题涉及面较广,包括暑期游泳、用电用气、儿童居家、防洪防汛、饮食养生、野营度假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暑期安全课堂”栏目像个小贴士,实用知识与安全提醒及时送达、可便捷提取。

  那么,如何保证安全课程知识可靠呢?“暑期安全课堂”栏目有专业力量。《越热越要“热养生”?真&假》中就请威海市立第三医院医生答疑解惑。这期课堂以向医生求证道听途说的观点的形式,确认正确做法、传播相关知识。相似的,《原来夏天洗澡还有这么多讲究》中请出了威海市立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黄小丽,以简明的问答形式做知识普及,科普洗澡这件“小事”的注意事项,讲解哪些情况下不要洗澡等医学知识。

  “暑期安全课堂”栏目有专业打底,更有观察力和敏感度。《可怕行为之罐装可乐放冷冻室》就是一例。该课堂针对不少人追求“透心凉”,把饮料放冷冻室的习惯,讲述了瓶内二氧化碳压力可能引发炸裂、碎片伤人的危险。同时用截图和箭头形式标示出碳酸饮料或啤酒包装上标有“禁止加热或0℃以下冷冻”的提醒。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课堂是安全知识提醒,也是科普辟谣平台。上过这些安全课,自然能够识别一些自媒体平台上的虚假知识。其实不止暑期安全,主流媒体平台的信息服务越专业、贴心、生动、便捷,一些自媒体平台越无赚流量之机。在融合发展的当下,以大众喜闻乐见、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服务大众生活需求是媒体职责之一。如此,主流媒体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提升传播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