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社“新疆大叔 圆梦北京”报道

陪伴式观察 记录党员本色

作者:齐雅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23

  □本报见习记者 齐雅文

  近日,新疆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猛德来到北京,观看升国旗仪式落泪的视频,让不少人看到了这位新疆大叔淳朴的家国情怀和党员本色。这些感人画面是由新京报社进行全程记录的。从1月到8月,《新京报》对新疆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的报道实现了全程关注、连续报道。

  用深度对话探寻报道深度

  阿布都加帕尔的视频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是一个偶然事件。去年7月2日,几名游客到当地旅游时车陷泥坑,路过的阿布都加帕尔和同伴主动帮他们把车推出泥坑,但他拒绝游客们的酬谢并亮出胸前的党员徽章。

  今年1月,视频走红,《新京报》迅速抓住了这个线索进行后续的深度报道。在报纸端,1月19日的2个通版介绍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正是1月的面对面采访报道,阿布都加帕尔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最想去的地方是北京天安门,最大的心愿是能到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国旗仪式。

  在《新京报》“益起圆梦”公益助力计划的帮助下,8月4日,阿布都加帕尔从家乡出发到达北京。短短几天时间,《新京报》对阿布都加帕尔的北京之行进行了全程报道,以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要形式。

  在8月的视频报道中,还特意说明了《新京报》记者此前曾经到过阿布都加帕尔的家中采访,得知了他的愿望。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整个报道显得更有连续性,即便没有看过年初报道的人也可以轻松理解此次8月报道的视频内容,得知前因后果。

  在这个专题报道中,如何深度挖掘阿布都加帕尔这个报道对象的特质、彰显他的党员本色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不需要过多花哨的融媒体产品形式,只需把阿布都加帕尔在北京之行的所见所得、人物情感和党员本色等进行重点呈现,专题报道便十分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显然,“新疆大叔 圆梦北京”专题报道做到了。

  用细节处理突出人物形象

  此次阿布都加帕尔的北京之行,《新京报》主要推出的时长将近12分钟的视频报道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同时推出的报纸端2个通版的文字报道,也可详细回顾新疆大叔这次难忘的北京之行。

  紧紧抓住报道线索、持续关注、真实记录、如实呈现,人们看到了阿布都加帕尔的家国情怀和优秀品质,他的泪水感动了无数人,这组报道彰显出别样的温度和情怀。

  在视频中,《新京报》准确把握了阿布都加帕尔身上最重要的标签――党徽。去天安门广场前,在酒店准备之时,阿布都加帕尔换上白衬衫,佩戴好党徽。报道也对这一情景进行了重点处理,用特写进行呈现,深化“党徽大叔”的形象。

  在年初的报道中可以看到,阿布都加帕尔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的人,与《新京报》记者谈话时便会落泪。因此,8月的视频报道中,拍摄者也十分注重对他的特写拍摄。

  前往天安门广场的路上,镜头也对准阿布都加帕尔,让人们看到了他在夜色朦胧中那双晶莹剔透的眼睛,充满着激动和期待。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之时,镜头同样准确聚焦新疆大叔的双眼,精准捕捉到了他的落泪瞬间,报道对象的丰富情感有了直观体现。

  而同时在报纸端推出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人们从文字中也看到了这位新疆大叔浓浓的家国情。因为全程陪伴着新疆大叔的北京旅程,记者的文字报道也更加具有代入感,很多观察性文字和细节的展现不断丰富着新疆大叔的人物形象。报纸端配发的图片,也精准捕捉了新疆大叔的多面情绪和状态,天安门广场感动落泪、在长城上弹奏心爱的库木孜、在北大红楼仔细端详建筑……一张张照片中,人们看到了这位新疆大叔内心细腻的情感和感动之情。

  重策划、找细节,《新京报》的“新疆大叔 圆梦北京”专题报道,的确让人看到了立体全面的人物报道,带来满满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