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河南日报》“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迎接党的二十大”特刊
泡桐花在版面上尽情绽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23
□本报记者 吴明娟
8月16日,正值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诞辰100周年,继8月15日推出“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迎接党的二十大”8个版的理论特刊之后,《河南日报》又在当天推出8个版的新闻特刊。既有对榜样的追思、缅怀,更有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鼓舞人心、昂扬斗志,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理论高度紧密结合故事厚度
为了深入认识在新时代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重要意义,《河南日报》特约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理论阐释,于8月15日推出8个版的理论特刊。其中,特刊9版刊登了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辛世俊的文章,总结了焦裕禄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内涵与实质,并对如何发扬焦裕禄精神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10版至14版分别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总结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5个方面,刊登来自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的多位名家撰写的理论文章。15版《百年风华,见证精神伟力》和16版《踔厉前行,奋力新的征程》侧重于高校年轻教师和研究员的观点,鲜明、犀利且富有针对性。这8个理论特刊先总后分,层次清晰,内在逻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显示出深厚的理论功底。
与理论特刊的高度和深度相比,8月16日刊发的新闻特刊显得更接地气。特刊每个版的内容分别对应习近平总书记撰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上下阕8句词,集中呈现了他的子女后代、兰考干部群众、焦裕禄干部学院学子、墩苗育苗年轻干部、优秀县委书记代表等社会各界的缅怀和思念。特刊13版收集整理了历史上《河南日报》对焦裕禄精神的有关报道,无论是1966年刊发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泛黄版面,还是2014年报眼位置见报的总书记那首词,50多年来的持续关注,历史纵深感跃然纸上。
在兰考,老百姓称泡桐为焦桐。他们说,看到泡桐树,就想起焦裕禄。特刊在版面上嵌入泡桐花,使其在版面上尽情绽放,既有缅怀榜样的严肃庄重,又让读者备受鼓舞、精神抖擞,烘托出昂扬向上、温暖明亮的氛围。新闻特刊插入的水墨长画,更是让读者眼前一亮,清新雅致的形式与浓浓的文化气息相得益彰,极具画面感。
有效传播让正能量拥有大流量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仅仅用文字+图片的方式传播,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为此,《河南日报》特刊制作并推出丰富多样的融媒体产品,成功实现让正能量拥有大流量。
如,理论特刊对“河南日报理论视点”二维码的运用,实现了与微信公众号的联动,让内容变得“纵深”,可见策划者的巧思。
H5产品《好大一棵树》中,开头只是一株小树苗,用户点击屏幕上的“浇水”,焦桐树逐渐长大,最后繁花满枝,交互设计让体验效果更突出。手绘风H5,以年轻美编手绘连环画配电视剧《焦裕禄》原音频的形式,回顾焦裕禄奋斗的一生,辅以“焦桐生长”的意象增强互动,创新性的表达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诗朗诵微视频《焦桐花开》由河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董林填词,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刘雅鸣朗诵配音。“这是一种/因一位榜样的名字/命名的花……”嗓音清雅而富有感染力,风格唯美、画面生动,是一场视觉盛宴。短视频《百姓心中有杆秤》抓住了两个细节,一个是由于前来瞻仰的人数众多,导致焦裕禄纪念馆的地砖磨损泛白;另一个是开封博物馆存放的《开封府提名记》石碑,记载开封府尹包拯的名字被人们抚摸千年,直至模糊不见,只留下一道深深的凹痕。磨损和凹痕是国人最朴素的情感表达,老百姓心中有杆秤,那些给人民谋福祉的,人们将永远怀念他。短短一分多钟的视频在河南日报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线后,先后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及清风中原、河南组工等多家微信公众号转载,在抖音点赞过万,登上快手热榜。
总体来看,《河南日报》“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迎接党的二十大”特刊策划感强,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全媒表达、呈现多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报道整体,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