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诗词文化,多些“诗情画意”少些“摇头晃脑”

作者:郭元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11

  诗词文化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如何传承诗词文化?最近这几年教科书收录的古代诗词越来越多,不少学校还专门开设了诗词文化课程,拿出来进行重点传授。可是,我们看到的是,诗词文化的传承还是“昔日老模样”。摇头晃脑的背诵,死记硬背的教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虽然能够“倒背如流”,却不能理解真正意义。即便能够说出所以然,也不是自己理解的,而是教师讲授的,缺乏对诗词的“自我理解”“自我感受”“自我探究”,基本上处于“为了学而学”的层面。

  传承诗词文化,要“老先生”也要“新先生”。“老先生”是指诗词传承过程中的教师讲授,而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是诗词传承的文化创新,通过更亲和的方式,让孩子走进诗词文化的世界,让他们爱上诗词,爱上文化,并且能深入骨髓有自己的感受和认知。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实现诗词文化传承的创新。新方式就是“新先生”。儿童情景剧《诗仙》,就通过故事剧情、诗词朗诵、现场互动、歌舞武术等元素的创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让孩子在诗词文化的传承中,真正感受到诗词文化的诗情画意,而不是摇头晃脑的死记硬背。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也是相同的道理,如何创新诗词文化传承的方式和载体,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无疑,让“乏味的背”变成“有趣的读”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的“诗情画意”。

  (8月9日 华声在线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