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之心 如镂金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15
“古人敬惜字纸,建惜字亭用以定期焚化字纸残书。惜字亭好,惜字更好,下笔节制,有惜字之心,点横撇捺一笔一画如镂金石,或许更能写出风骨写出安静写出宏大气象。”
――摘自《惜字亭下》
作家胡竹峰全新散文精选集《惜字亭下》(湖南文艺出版社)是作者继《中国文章》之后又一力作。手捧《惜字亭下》,一股气流涌来,仿佛与古人对话,又和今人共谈,里面的文章,或汪洋恣肆,或静水流深,既雅俗共赏,又出世入世,直击人心,映照世界。
全书有两个明显的特质:一是崇尚古风,继承中华传统文脉,接续中国文章的审美传统和美学精神。二是学古不泥古的创新突破,以优雅的汉语书写了新时代的大地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民之美。
第一个特质从惜字如金的笔墨、正大光明的文风、悠然自适的气息可知。正如同书名“惜字亭下”一样,作者的文字非常干净,十分耐嚼,段落随便分行,不少便可成诗。有的文章全由短句组成,一篇只几百字,有《古文观止》遗风。“古风令人仰慕。古风中有古调,文章我偏爱古调,哪怕今人多不弹。”在作者眼里,文字是神圣的,是光明的,不仅要惜字如金,书里的每一篇文章更应有晴朗、清正之风,有悠然自适、平远辽阔之气,要学习古人文字的删繁就简,更要学习文字里边透露的美学精神和艺术品质,展现作者正大光明的情怀,展现与天地精神往来、与万千生灵呼应的中国文章气派。《惜字亭下》的整体书写就是作者传承中国文脉和对中国审美传统的生动实践,“云深”“素年”“欢喜”“地气”“桃蝶雎鸠及其他”“故乡的野菜”“惜字亭下”等篇章从每个字词到每个句子,都散发出这种传统美学气质。第五辑更是直接写传统戏剧徽戏的传承和开发,从内容、形式到风格,无一不展现中国味道。
第二个特质从立体多变的文本、丰富鲜活的内容和生动细腻的人物故事叙述可感。有小品文,有大文章。是随感录,是地方志。作者的文本千变万化,在立足唐宋经典散文之上,联系当下散文创作技法,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完美结合。从文字篇幅看,书中既有几百字的古文般的经典文章写法,又有当下新散文的万字长调;从讲述方法看,既有饱含热泪的、动人心魄的抒情,又有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叙事;从写作角度看,既有单线条的河水般的流淌,又有多声部的蛛网般的交织;从类型风格看,既有非虚构的真性情、真生活,又有虚构的想象力和延展性;从审美调性看,既有繁花似锦的春天氛围,又有干净疏朗的秋天色调。这种多维立体的叙述方式,让人仿佛置身时光隧道漫步,快慢由心,无限欢喜。
当然,以优雅的汉语书写站在大地与时代之上的人民之美,才是本书浓墨重彩的地方。不管是写古物、写故乡、写饮食,还是写山河、写戏曲,终究都是写这些事物背后善良、可爱、重情的中国人民。“牛忆”“羊之书”写人与牛的相互依存,“竹林的故事”“故乡的野菜”写人与竹林、野菜的情感,“在龙山”“在马尔康”写龙山、马尔康的山乡巨变和人的命运沉浮,“一曲黄梅”“徽剧”“青阳腔”等写唱戏人的戏里戏外人生,同名篇“惜字亭下”写惜字亭下人家,守着一方天地生生不息,在庸常生活之中自有浩荡烂漫和身心稳妥。这些故事鲜活细腻,写出了人民的知足快乐,写出了人民的仁厚朴素,写出了人民的美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