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明的发展源流

作者:余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15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馆庆系列活动,以及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的重头项目,“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极为精彩,如今又以图书的形式跟读者见面,让观众和读者享受到了一次历史和文明的视觉盛宴。

  中国和意大利,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后汉书・西域传》中就有关于罗马帝国的明确记载,称“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而罗马史书也称中国人身材高大、富有正义感、孝顺而长寿,这正是同时期的汉朝在罗马人眼中的印象。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所涉及的时代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从罗马建城时代,直到公元前32年的奥古斯都时代。这一文明孕育的几百年恰好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秦汉统一时代。

  该书分族群的记忆、语言的流变、诸神的崇拜、罗马的扩张、城市的规划、信仰的演变、奢华的时代、众生的面相、凯撒的后裔、时代的见证等10余个单元,通过500多件文物讲述当时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和社会现实。那些精美丰富的随葬品,反映了不同族群、阶层、性别的墓葬习俗;那些不同铭文的石碑,在向人诉说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语系同化过程中的原始特征;众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对比中呈现不同信仰的差别和特性。通过《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可以看到,从语言、宗教、军事、礼俗均各有特色的古代意大利,到“一统的意大利”这个概念所指的统一体,古代意大利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转型过程。

  比如在语言方面,书中文物显示,古老的意大利在语言发展上非常复杂,“在已经被正式纳入罗马国家组织的意大利城市中,或在半岛南部的古老殖民地中,被同化很久以后,用土著语言或希腊语书写的文本仍然存在,证明在面对官方语言冲击时,各独立社群的口语和特殊方言具有程度近似的韧性”。

  至于货币,在意大利南部,同一城镇的市场上经常有好几种钱币流通,而带图案的钱币风格各异,如维利亚钱币上是弗西亚狮子形象,波利斯钱币上是美人鱼帕特诺佩形象,麦塔蓬图姆的钱币是一捆小麦……让人联想到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钱币。

  当然,《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可圈可点之处极多。那些精彩绝伦的雕像,其中的精确和理性光辉令人叹为观止,它们跟东方的写意神韵似乎是两个极端。而众多文物的出处有一些细节令人感慨,如《休憩的赫拉克勒斯》仿品,是一个商人捐赠的,这个生活在公元1世纪的地方精英,知道自己捐赠的是一件价值连城、年代久远的杰作。从他捐赠之时算起,文物跟今人相遇,已经过了整整20世纪。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透过《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我们能够看到东西方文化发展中的相同和相异,可以感受人类创造发展过程中的相通性,也能更好地理解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