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上一节生命科学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01
□赵非
少年智,则国智!面向少年儿童进行科普教育,不仅有助于启迪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同样意义深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整个社会对病毒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地高涨,与病毒相关的话题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以及日常生活的讨论之中。耳濡目染之下,我的两个孩子不止一次和我一本正经讨论过病毒、疫苗、突变株等话题。不过,他们对病毒的了解大多只是从各种途径获得的一些碎片化知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偶尔还会得到一些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
《“小病毒 大世界”健康科学绘本》(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出现,正好可以答疑解惑。在这套绘本的帮助下,家长们终于不必再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把复杂的病毒学知识转化成孩子们容易理解的语言。现在,只需要静静地翻开这套书,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亲子共读时光,便可以在他们的心中悄悄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这套绘本共5册,分别介绍了病毒的发现过程、病毒的起源假说、病毒的致病机制、疫苗的起源和工作原理,以及病毒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看完这套书,相信孩子们会对病毒形成初步却全面的认知:它长什么样,可能是怎么产生的,是怎么被人类发现的,是怎么进入我们体内并导致各种疾病的,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病毒感染,疫苗是怎么发明出来又是怎么工作的。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会了解到,看似可怕的病毒,在科学家的巧思巧手之下,也可能化敌为友,助人类一臂之力。
科普工作最困难的一点,是要在保证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兼顾趣味性和可读性。这套绘本的作者刘欢是病毒学专家,陈逗逗长期负责科学传播工作,使得这套绘本兼顾科学家的严谨和科普工作者的通俗。两位作者不仅是病毒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幼龄孩子的父母,因此非常了解孩子的语言方式和兴趣,清楚应该怎么和孩子们讲科学。所以,整套绘本读起来充满童趣,一点儿也不枯燥、晦涩。更重要的是,全书运用妙趣横生的图画把各种病毒、细胞拟人化,精准地抓住了不同微生物的结构特点,让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的成员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
看过这套书,我不由得思考起科普工作本身。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市面上的科普图书层出不穷,但有关生物的科普内容似乎更多停留在动物、植物等方面,而对于基础生命科学的普及,尤其是微生物的科普,微乎其微。
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世界、复杂的生命活动机制、免疫系统抵御入侵病菌等生命科学知识,对普通读者而言存在理解上的难度。用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语言把本就复杂的生命过程和科学概念说清楚,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像《“小病毒 大世界”健康科学绘本》一样,将生命科学知识讲述给孩子,更需要匠心独运。因此,优秀的科普工作者一方面需要具有坚实的科研专业知识储备,还必须善于沟通和表达,使用恰当的形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同时,他们还肩负着激发全民科学兴趣、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社会责任。所以,科研人员应在进行高质量学术研究中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把理论知识和技术突破变成切实造福于大众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福祉的作品。
我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担负起这份社会责任,与科学推广工作者一起投身到科普事业中,努力创作像《“小病毒 大世界”健康科学绘本》这样的高质量科普作品,让社会公众懂科学、爱科学,并把青少年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对象,在他们心中种下一粒生命科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