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的童趣书写

作者:杨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01

  □杨帆

  近年来,“《史记》热”已成为社会文化现象,尤其体现在中小学教育上。《史记》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是先秦史、秦汉史研究的基本史料之一,历来受到史学界重视。《史记》中的不少故事脍炙人口,成为考试的命题来源。因此,众多家长主动为子女选购有关图书,出版界也顺应市场,推出了大量以《史记》为主题的读物。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出版的《史记小故事》(套装4册)便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种。

  众所周知,历史故事由如下几个要素构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此,在历史读物中,往往会出现有关事件发生地的记载,即地名。如果作者不解释这类地名,读者可能无法得知事件的发生地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史记》的经典故事中,不乏有关重要古地名的记载,如周公营建的“雒邑”、秦王扫灭的“关东”、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然而,小读者在看到这些地名时,往往不知道其地理位置。因此,一个普遍的阅读现象就此产生――每次遇到生僻的古地名,小读者就向父母发问:“司马迁写的这个地方在哪里啊?”这成了广大家长辅导孩子学习《史记》时的突出痛点。对小读者而言,今地名是他们较为熟悉的,而古地名却是让他们感到陌生的知识。针对这一状况,《史记小故事》建立了今地名和古地名之间的桥梁――用今地名解释古地名,让小读者对故事的发展有空间上的感性认识,从而帮助他们达到加深理解,提高史学修养的目的。

  除了古地名,古文也是小读者在阅读《史记》时遇到的“拦路虎”。结合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史记小故事》精选了56个《史记》故事。在尊重《史记》原文的基础上,《史记小故事》对史实进行了合理、生动的文学化表现,配合写实而优美的插画,不但能把读者从读不懂原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还能让他们体会读史的乐趣。通过阅读这套书,读者既能把握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演进,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还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历史学核心素养,厚植爱国情怀。

  此外,故事背景的交代也很重要。《史记》书写的时代,与今天的中国有很大不同。古人的常识,对现代人来说,往往是未曾听闻、经历过的。比如,秦汉时期,中央有掌管司法的高级官员廷尉和管理帝王车马的太仆。无论是廷尉还是太仆,如果不加解说,小读者都不容易了解这两种官职的内涵。再如,“巨鹿之战”是《史记》中的精彩故事,项羽则是这个故事的灵魂人物。然而,“巨鹿之战”体现的只是项羽人生中短暂的一瞬。如果要让小读者了解他的一生,就需要用简短的文字作出交代。因此,除了正文内容外,《史记小故事》还用小贴士的形式,设置了“古代常识”“名人简历”等栏目,进一步帮助小读者理解故事,强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