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红路

作者:马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01

  □马婉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一书中以这样的信念结尾:“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的自己。”每每翻阅史书,踏访旧地,常常有一种触摸时空之感。前几日,翻开李颖的新书《红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学林出版社),沿着41个(组)重要党史纪念地,一路卒读,似乎重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红路,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更感受到李大钊此言之深意。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由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党史纪念地串联起来的,每一个红色足迹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不懈奋斗,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艰辛探索。《红路》一书选取了党史中41个(组)重要纪念地,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讲述。在讲述每一个红色足迹背后历史的同时,又以新时代以来此地的新发展、新变化为落脚点,再加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段历史的论述做点睛,使得每一篇章兼具了历史感与现场感,仿佛标注了历史的方位,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连接了历史与未来。

  在这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红路中,此书的每一篇章都尽显了大历史中的小细节。如“遵义会议”一章,不仅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抉择的坎坷挫折,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等为遵义会议召开的酝酿历程,以及遵义会议上各方激烈争论的历史场景等,还另辟蹊径,以红军教员何涤宙日记的视角,再现了中央红军长期转移征战,到遵义后度过短暂美好休整时光的小细节。尤其是文中对何涤宙吃辣子鸡丁的场景描绘,让人读罢忍俊不禁,但回味时,又不由感慨万千。

  此外,此书在讲述历史时,又不拘泥于细节,常常在小篇幅里做大文章。如“井冈山”一章,在观照前后历史,记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的前因后果之外,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五次修建的历程,以及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再如,“枫桥经验”一章,既写了“枫桥经验”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枫桥经验”背后的故事,又写到了“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全书在总体时间顺序不变的前提下,在大历史中见小细节,小篇章中现大历史。如此跳跃式的书写,让此书更现历史感,给人以无限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当然,《红路》与其他普及性党史读物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的“可考”与“可走”。李颖在《红路》的每一篇章、每一段历史阐述中,都不厌其烦地标注了文献的来源,甚至讲述文献来源的历史、文物复原背后的细节,使得每一段历史都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证。而且,李颖让《红路》的每一章都对应着一个或者多个真实存在的党史纪念地,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带着故事,带着历史,去实地追寻中国共产党那段伟大的历程。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红路》是一部近年来党史读物的惊喜之作,是一部兼具“读、走、感、知”的“四维”历史佳作,是一条讲述历史与未来的红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