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自然与人的相契

作者:蒋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01

  □蒋蓓

    (文中所附二维码为图书推荐视频,欢迎扫码观看。)

  《好想长成一棵树》

  晨光出版社

 

  多年来,生于湘江边、长在红河畔的作家湘女,受惠彩云之南自然地理与民俗风情的馈赠,散文集《好想长成一棵树》是她创作风格的一次典型展示。

  《好想长成一棵树》全书共4辑,尽然葳蕤着大树、鲜花、茂竹与菌子,充盈着人的情意,无论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与否,字里行间都屹立着一位鲜明的审美主体,或是身居边疆、与自然共生的孩子,或是童心未泯的成人。她引导读者依次邂逅纹路独特的树、高龄沧桑的树、孑然守望的树、安放善意的树、标识地域的树……感悟环境、家园与生命的恒久意义。

  湘女善于言语与形式的和谐。《好想长成一棵树》里描绘自然的遣词造句,多是赤子之心认知与想象复合而成的模样。譬如“现在这棵树还是一颗种子,就躺在我的手心,小得像一只蚊子,也像蚊子一样长着小翅膀,只要我抬起手来,一阵小风,它就可以飞起来,然后去长成一棵大树”……直观、精到,是清新刚健的文字晶体,童趣盎然地传递汉语之美。

  湘女善于实然与应然的平衡。现实中不时可见自然被攫取、征服的悲剧,相关题材对于性格、心智近乎天然的儿童,必然制造伤感、震惊,却也因作品不避暗色而类似“疫苗”,益于孩子们获得勇气去直面沉重、批判丑恶,树立健康的生态观与世界观,从而影响毕生。当长久供白鹭栖居的大青树被锯断,当被移植城市成为绿化物什的滇朴倒地,扼腕或哀恸的读者,领受到了忧患而非无谓、凝重而非轻松、深度而非浅表。至于那些与愚昧、贪婪、自负的摧毁者相对的自然生灵,倚仗自己的生存本性、生存智慧,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意志与尊严。

  湘女善于“铭记”乡愁。在富于生态意识的儿童文学作家那里,鱼虫是玩伴,草木皆精灵,拥抱自然,即寻归故里。湘女笔下的山川,具有令人不时眺望甚至期待返还其间的“故乡”的本质,它们有着质朴且多姿的地域风情、清丽或神秘的乡野韵味,无不以自己天光云影之下的开阔旷达、情切坦荡,频频召唤着人,纵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一度倚仗所谓自身强势野蛮对待自然,制造了战胜自然的假象。《好想长成一棵树》里的“乡愁”,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心理学和美学意味。

  湘女善于尊重读者。《大树杜鹃》中支教老师的失与得,湘女并未在文中做出判断,而把思考的空间、斟酌并选择的权利交给了读者。湘女一向平视她的小读者,在让孩子们知晓人性善好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借助文学了解生活的复杂、生命的辽阔的机会,进而激发读者“去结识许多树朋友。去像它们那样,该开花就开花,该长叶就长叶,永葆生命的活力,以树的坚强和乐观,安然面对一切”。

  (作者系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