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和“延续”中成就独特

作者:韩传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01

  □韩传喜

    (文中所附二维码为图书推荐视频,欢迎扫码观看。)

  《多年蚁后》

  接力出版社

 

  孙惠芬第一部童话小说《多年蚁后》的出版,不仅是作家自己文学履历上的一个例外,也是童话小说王国中的一个异数。

  孙惠芬的《上塘书》《后上塘书》《寻找张展》,这些小说显示了一个有独特见地的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独具慧眼的细腻观察、深刻体悟和艺术传达。然而,《多年蚁后》在创作题材与风格方面的全新拓展与突破,却让熟悉孙惠芬小说的读者产生了一种新奇的阅读感受。这部童话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棵海棠树下人与蚂蚁、蝉、蜘蛛、牛等生灵之间的故事,情节婉转别致,意蕴丰厚深刻。故事中海棠树下有一个小世界,小世界既是大世界的缩影,也是大世界的通口,小世界的秘密像一根引线,牵出了大世界更多的秘密。

  这部作品显然可视为孙惠芬的一部转型之作。毫无疑问,这次转型是成功的。《多年蚁后》独辟蹊径,突破童话小说的经典范式,显示出了独特的美学价值。首先,作品传达出独特的宇宙观――万物皆有灵,生灵之间并非天然敌对关系,而是皆可成为朋友。在作品中,蚁后和蝉、蚁后和蜘蛛均是朋友,蚁后和童童也成为朋友。他们互相帮助,彼此成就,共同建构了一个友爱、温暖和感恩的世界。其次,作品传达出独特的生命观――生命自有其来路,亦自有其终结,这就是生命的本质。作品展示给儿童的,不是鲜花盛开的未来憧憬,也不是长生不老的生命密码,而是曲折多变的人生镜像,以及终将死亡的生命真相。有了此种生命观,人们才能以坦然平和的姿态面对生死。再次,作品传达出独特的价值观――慈悲、平等、爱、善良和勇敢等人类最基本最朴素的情感,因之散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多年蚁后》视野开阔、立意高远,作家要建构的是一个无限开阔和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拔除了傲慢与偏见,充满了慈悲与平等,拔除了敌对与仇视,充满了友爱与感恩,万物之间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多年蚁后》在叙事手法上也有别于传统的童话小说。传统童话小说大多采用单一的拟人化视角,建构一个虚拟的童话世界,并自成一个自足的世界,故事情节相对简单而明晰。《多年蚁后》则采用了双重视角,在现实与虚构之间不断转换,从而建构了一个叙事的迷宫。小说以老姑奶奶的视角讲述了童童的故事,又通过童童的视角,讲述了多年蚁后的故事,再通过多年蚁后的视角,讲述了蝉的故事……这种多视角与套盒式的叙事,完全突破了传统童话小说的叙事成规。她的读者定位显然不是低龄儿童,而是具有一定阅读积累和阅读能力的大龄儿童,甚至是任何年龄段的读者。成年读者在其中可以看到作家的睿智和深刻、故事的繁复和力量、世界的广阔和浩瀚,儿童读者在其中亦能找到天真的童心和童趣、生灵的丰富和奇妙、生命的本质和真相。

  表面上看,《多年蚁后》和孙惠芬以往小说在审美形态上完全不同,但事实上,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断绝和割裂,孙惠芬最擅长的艺术手法以及内蕴的价值向度,在《多年蚁后》中仍然延续着。这种延续,是作家坚实的艺术根基,也是创作转型的驱动力量。作家正是在这种“转型”和“延续”中成就了独特的艺术精品。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