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重读》:
溯本清源 钩沉抉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林少雄
时至今日,中国现代文学已走过百年历程,中国现代文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创作出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何对这些经典作品进行重新发现和解读,溯本清源,去伪存真,形成独立见解,这已成为当前文学研究的重要命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重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立足文本,爬梳史料,通过文本细读来发掘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内在逻辑和文学价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真可谓,研精覃思、钩沉抉微。
书中之文,深入浅出,力求严谨,不仅史料丰富,成果富有创新性,亦不乏趣味性。这些经典作品包括8位诗人的10首诗歌、5篇散文、2篇小说、1个剧本以及1篇理论文章。作者还在一些论文后面附上了自己研究时所做的笔记、补记等,这些内容可以为读者增加一些阅读趣味,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相关作品。
纵观当前研究,经典作品文本细读存在两种不同倾向:一是专注文本自身,文学阐释留给读者。作品只留给读者自己去用心感受,读者阅读感受都是作品的旨归。二是通过各类文本比较、剖析,探寻作者真实的创作初衷,解读作品精华,矫正错漏误读,从而真正达到溯本清源、引人遐思的效果,以此得出更加深刻、更符合文本逻辑的研究结论。
张传敏先生新著最大特点是采用私人性的独特视角解读经典作品。他试图从私人性角度探索出一条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全新的研究方法。私人性是本书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与以往不同,什么是私人性?它是指作家独特的或曰个性化的经验、思想以及情感、态度等。也就是说,在文本中任何属于作家个人并和抽象的、操控性的宏大叙事相背离的因素,都应该是私人性的表现。
换而言之,经典文本中正面呈现的文字和背后隐藏的作者生平、经历、思想、情感、态度都属于私人性,但不包含主流意识形态和时代思潮的固有阐释。此外,如果没有仔细考察和厘清,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与私人性极容易混淆。新批评派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新批评派通常只注重文本细读,强调文本的结构、肌质和张力等,而私人性恰恰相反,关注并讨论作者的生平、特定经历、思想、情感等,因为这些因素都将牵涉到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和阐释。作品采用私人性视角旁征博引各种原始史料,逻辑推论严谨有据,研究结论鲜明且有说服力,富有高质量的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