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大中华史》:
以考古角度串联中华文明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刘晨芳
1921年是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彩陶的年份。100年来,考古学家用探铲与汗水,在中华大地上揭开了淹没在历史尘烟深处的隐秘。如今,现代考古已经走过约百年的历程,昔日门可罗雀的冷门考古学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一门显学,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已成为大众的热点话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那些难懂的考古报告之类的专业性图书,已很难满足日益升温的考古文化需求,且在大众中也难以普及,而这本《岳南大中华史》(河南文艺出版社)恰逢其时。
这本书不是以论带史、从理论到理论的高头讲经,而是以一个个考古故事、考古实物和史学论证串起来的中华史。书中能看到古人鲜活的生活场景,让读者觉得古人不那么陌生和遥远,给读者以古人今人对话、地上地下同框、史料和遗存相互印证的奇幻之感。从考古切入来写中华史,是个新鲜不俗的写作视角。如果只看单写某个考古遗存的书,只能看到历史的吉光片羽,不容易建立起对中华史全貌的整体印象,而这本书勾勒出中华历史发展的脉络。在中华大地数万个考古遗址、墓葬中,本书着重选择了10多个最为重大、最有代表性的遗址与陵寝,连同数10个在学术上同样重要的小型遗址,按其关联来重新构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这个脉络为:夏朝(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商朝(甲骨文、三星堆为代表)、周朝(晋都新田为代表)、春秋(曾侯乙墓为代表)、战国(银雀山汉简为代表)、秦(兵马俑坑为代表)、汉(马王堆汉墓、南越王墓为代表)、唐(法门寺地宫为代表)、宋元(无代表性考古遗址,略)、明(定陵地宫为代表)、清(清东陵为代表),由远及近、由点成线地连接起来,以物证对应史籍,这便是《岳南大中华史》与众不同的写作方式和方法。
另外,这本独特的中华史的价值在于,用这些重大考古大发现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翻开本书,让会讲故事的岳南,带我们重返惊心动魄的考古现场,在让读者了解有血有肉、真实的中华民族历史的同时,也感知到中华历史的伟大荣光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