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学通史》:

中国兵学的全景画卷

作者:胡宝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胡宝亮

  《中国兵学通史》(岳麓书社)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主编,系“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书共7卷320万字,分别对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近代时期,中国兵学思想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演变轨迹、主要特征、表现形式、重要地位与文化影响等加以全景式的梳理、总结。全书对兵学发展的脉络与特征进行了精准的梳理与阐述,梗概如下:

  夏商周是兵学思想的萌芽时期;春秋时期,战争频仍,著名兵书经典《孙子兵法》随之出现;战国时期,兵书与诸子学术的融合是战国兵学发展的一大重要特征。

  秦汉时期的兵学适应儒学独尊和学术兼容的社会思潮,强化了兵儒融会的趋势,出现了初步兵儒合流的倾向,兵学理论的主题由“取天下”“争天下”转变为“治天下”“安天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学更加注重实用主义的导向,为后世的统一战略、南北对抗提供了基本思路和经验借鉴。

  隋唐五代的兵学在系统总结前人兵学成果的基础上,注重汲取新的实战经验并有所创新,在注解《孙子兵法》、总结战争经验、诠释兵学范畴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成就。

  宋代是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高潮期,在“崇文抑武”的大背景下,文人论兵蔚为风潮,兵学儒学化的趋势更加深入,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兵学和军事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兵学出现了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到了元代,中原传统兵学进入了低谷期。

  明清时期,兵学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务实,但少见高水平的兵学研究成果;文人论兵模式因受到清专制统治的严重制约而呈现停滞趋势。明清兵学是中国古典兵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完成了对既往传统兵学的整理和总结。

  到了近代,传统兵学的问题与不足显露出来。西方军事理论的引入则部分补充了传统兵学的缺陷与不足,最终使传统兵学逐步向专业化、实践化、科学化的军事学转变。

  纵观全书,体例谨严,脉络分明,既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主要兵学思想、兵书内容,也注重研究时代背景和战术运用,可谓立体化、全方位地揭示了中国兵学的发展历史。书中研究方式甚多创新之处,如对影响与制约中国历史上兵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要素,如武器技术装备、军队体制编制、作战样式与战法、军种兵种构成与变化、军事训练与军事法规等,进行了必要而细致的梳理与剖析。

  全书史料基础坚实厚重,运用史料种类丰富,不单有《中国兵书集成》等大型丛书所收录的兵学著作作为基础研究资料,还辅以出土文献、官修正史、实录、文集、档案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总结的特点、得出的结论等皆为有本之木,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