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感知生活的美好与惬意

作者:王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2-25

  □王亮

  我女儿5岁时,我给她买了一套“世界文学大师绘本”,其中有一册是科塔萨尔的《熊的话》。我和她一起读这个故事,读完后,她迫不及待地跑到卫生间,凑近水管去听“管道熊”有没有动静。起初,我怕误导她,在她问我“‘管道熊’是真的吗?”时有些吞吞吐吐,但很快,她的自问自答就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怎么可能有一头熊,只是水啦!”因此,当过几天她又如此问我的时候,我果断地告诉她“管道熊”是真的存在的,当它感冒时,我们家的管道就会堵住(当时我家的下水道的确有些堵塞)。然后是只有我们两个才懂的,快乐的欢笑。

  大概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有意识地与女儿一起进行共读活动。起初,和大部分家长一样,我主要是读给孩子听,帮助孩子克服阅读障碍,使她可以流畅、自如地听故事。作为一名“文学中年”,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技痒”而忍不住夹带一些私货,单纯的读就渐渐变成了边读边讲。后来,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尝试着将共读活动变成“幻想游戏”,让女儿去“还原”故事发生时的情景,想象自己扮演某个角色会如何一类。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孩子的参与感和体认感,进而增进她对某个故事、某篇文章的理解。随着女儿年龄的增大,除了鼓励她独立阅读之外,共读活动的重心渐渐由读变为读后讨论,在共同阅读某个故事、某篇文章之后,交流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这点上,我觉得蒙台梭利女士的一席话说得很好:“我们是那些刚刚进入人类思想世界的旅行者的向导。我们应该成为聪明的有修养的向导,不说废话,清楚简明地讲解旅行者感兴趣的艺术般的工作,并尊重他,让他尽兴观察。我们的主动权在于引导他观察生活中重要、美好的东西,使他不至于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无益的事物上,使他整个人生旅程都获得欢乐与满足。”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和我的孩子一起学习生活,认识世界。

  除了如何读,我也开始考虑读什么的问题。一开始,就是围绕女儿的语文课本,比如一些古诗。除了学校里讲的那些内容,我尝试着以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激发女儿去体验、感受这些古诗里蕴含着的审美意味。课本里的内容有限,我开始把选择的范围逐渐扩大:起先,我心目中的共读书单都是些大部头,比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柳林风声》《绿野仙踪》这一类的。自从女儿上学后,我发现她的时间相当紧张,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适当休息、玩耍后,她的精力已不足以支撑她来阅读――有几次,我读着故事她就睡着了。于是,一些比较短小、可以灵活运用碎片时间的作品,比如诗歌、小散文、故事就成为我重点考虑的对象。在这类材料的选择上,我宁愿选择那些“合适的”材料,硬把一些孩子无法理解、接受的经典名著塞给孩子,和不给他任何精神食粮同样野蛮、不负责任。至于什么是“合适的”,这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因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家庭氛围、教育背景以及更重要的――天赋悟性的不同而不同。就我个人而言,这个答案至少意味着两层意思:一则是我读过的,是我曾喜欢过,并仔细琢磨过的;一则是不超出我女儿的生活经验与理解范围。

  我教女儿学习文学,成为一件让我们彼此都愉悦放松的休闲活动:当我结束一天的工作,精疲力竭地回到家,杯盘草草之余,与女儿一起读一读、谈一谈诗与文,聊一聊由这些诗文牵连出的往事,足以让我抖落浑身的疲劳与厌倦,重新感觉生活的美好与惬意。

  (摘自《爸爸的文学课:原来阅读可以这样教》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