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需要用生命去热爱

作者:阎晶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2-25

  □阎晶明

  稍微年长一点的人大都有这样的读书体验:我们既为今日的“撑得慌”满足,也时而会回味起当年读书的“饥饿感”。在此一点上,我常常会联想到作家路遥。路遥在致朋友的一封信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白享的福,没有白受的苦。”这句话道出了人生道理,也道出了读书写作的道理。路遥生命中的苦与乐,写作上的付出与成就,个中滋味尽在其中。

  厚夫的《路遥传》里记述路遥的读书,却是另外一种情景。饥饿是少年路遥的常态,贫穷是他成长中如影随形的伴侣。然而也就是在这同时,路遥在读书上表现出来的饥饿感,甚至可与其食不果腹的生存现状相比。上一个县城的中学难如上天,然而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一颗求知欲达到极致的心。路遥是学校图书馆里的常客,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可以读到的图书、刊物、报纸,县城里的文化馆、新华书店,只要有书报刊能借读、蹭读、“偷”读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无力上交伙食费的他,却“如饥似渴地吞食着所能找到的一切精神食粮,抓住一切机会读书看报”。

  无时不在争取的阅读不但让他成为作文高手,更让他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他记住了登上月球的英雄加加林,并在多年之后,为自己笔下走不出乡土的农村青年起了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名字:高加林。当路遥成为一名作家,写出轰动一时的小说《人生》之后,通过阅读获得的放飞是彻底的、全方位的。

  《人生》的巨大轰动没有让路遥飘飘然,他立下了更大的创作志向,写一部超越自己的长篇巨制。试想,路遥最终的创作成就和文学地位,必须有《平凡的世界》的不平凡创造。为了完成一部史诗式的作品,路遥做了超乎寻常的创作准备。而所有这些准备,同样是从阅读开始。

  根据《路遥传》的叙述,路遥为创作长篇小说的阅读准备几乎是“学术”式的。为了掌握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特点,他集中阅读上百部中外长篇小说,分析它们的主题,研究它们的结构,其中《红楼梦》读了3遍,《创业史》读了7遍。通过集中阅读,他明白了长篇小说是结构的艺术,真切体会到创作长篇小说“要求作家既敢恣意汪洋又能绵针密线,以使作品最终借助一砖一瓦而造成磅礴之势”。为了让笔下描写的生活能够入情入理,他同时阅读了大量社科著作,甚至包括工农商科、林牧财税等领域的书籍。为了让自己塑造的小人物能够真正融入大时代,体现时代精神,他找来近10年内从中央到省到地区一级的报纸合订本,逐年逐月逐日逐页翻阅。最终,这种“非文学”的阅读让他达到了“任何时候,我都能很快查找到某日某月世界、中国、一个省、一个地区发生了什么”。正是这种从中外小说到百科读物再到各类时事报纸的阅读,为他做一个时代“记录官”的创作理想打下了文学的、文化的、知识的坚实基础。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享受着迅捷发达的通讯,接受着乱花迷眼的信息,心性和精力还无时不被虚拟的狂欢、游戏所牵扯和吸引。如果缺乏真诚热爱,读书终究成不了一件美好的事情,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遥想路遥,闭塞中搜求的阅读,贫困中坚持的阅读,如醉如痴的阅读,广泛涉猎的阅读,漫无目的的阅读,反复精细的阅读,向大师学习并寻找规律的阅读,向经典致敬又独立思考的阅读,自己无法抑止、别人无法阻止的阅读,方才是读书正道。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本文摘自《读与思》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