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航天科学家的阅读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2-25
□本报记者 章红雨
杨南生和妻子张严平。图片选自《君生我未生》
航天科学家的阅读世界是什么样的?近期,《君生我未生》一书从侧面解答了这个问题。书中,我国探空火箭和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航天专家杨南生的妻子张严平,用深情的笔触向读者讲述了杨南生这位航天科学家的阅读世界。
书是张严平与杨南生之间爱的信使,共同的志趣让两位热爱阅读的人走到一起。张严平写道,小说是陪伴杨南生一生的挚友。他曾在给她的一封信中,列数了他人生各个时期对小说的涉猎。小时候读冰心小说;初中读巴金小说;高中读茅盾小说;大学时期迷上纪德、罗曼・罗兰、屠格涅夫;留学时期喜欢萧伯纳、毛姆、托尔斯泰作品;20世纪50年代痴迷苏联小说;60―70年代读《鲁迅全集》《红楼梦》《水浒传》;80年代在一个记者(张严平)的影响下喜欢上一代青年的朦胧诗和小说……他的书橱里一直珍藏着他最喜爱的英文原版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杨南生说:“小说参与了我心灵成长。”
在妻子张严平眼中,丈夫阳光、豁达、善良的性格中有独特的种子,这种子的由来有先天的秉性,亦有后天的养成,这些都与阅读的滋养分不开。小时候,杨南生在家里读到的第一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长篇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这本世界著名的儿童读物,展示了人性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使得幼年的杨南生如沐甘露,成为他生命成长中的珍贵要素。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文学让西南联大历史系学生何兆武与航空系(后转入机械系学习)学生杨南生成为好友。去世前,杨南生一直保存着何兆武送给他的翻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的手稿复印件。其中一本随笔《苇草集》深得杨南生喜爱,他在书中扉页引用的帕斯卡尔的一段话下,特别用笔画了横线――“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值得关注的是,张严平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两本对杨南生帮助很大的书,它们的名字是《资本论》和《火箭推进》(ROCKET PROPULSION)。
张严平写道,在英国留学时杨南生彻夜通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回国后,对科研领域有着敏感触觉的杨南生,想方设法找到了荷兰爱思唯尔公司1960年出版的一本《火箭推进》原版专业著作,在这本百万字的论著中,寻找有关固体火箭技术的每一点蛛丝马迹。很多人在杨南生手上看到过这本书,但没人能看得懂。一位“老固体”说:“杨南生就是凭着这本‘天书’,带着我们闯出了固体探索的黑暗时期。”
如今,张严平在杨南生的书橱里找到了这部“天书”:墨绿色的硬壳书皮已经发白,书脊也已开裂,829页的书中留下了他当年用红笔画下的密密麻麻的各种记号,以及在上下空白处用英文书写的长长短短的阅读笔记。“难以想象,他在其中花费了何等的心血。”张严平写道。
杨南生的阅读世界里不是只有文学,还有音乐,去音乐书店挑选音乐磁带,是令杨南生特别兴奋的事。张严平写道,他最亲密的知音是贝多芬、莫扎特、肖邦、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他也很喜爱中国名曲,如《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河大合唱》,兴致高时,还会在钢琴上弹奏一些小品,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舒曼的《梦幻曲》、肖邦的《小夜曲》,一些苏联民歌他也都喜欢。
为什么许多自然科学家同时都是古典音乐迷呢?身为记者的张严平问道,杨南生给妻子讲了爱因斯坦的观点:“科学揭示外部物质世界的未知与和谐,音乐揭示内部精神世界的未知与和谐,两者在达到和谐的顶峰时,殊途同归。”“音乐中有严谨的理性,科学中有澎湃的感性,两者之间有着息息相通的美。”
至此,记者不由得想起世界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和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蒋英的爱情故事。钱学森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所著的《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出版时,正是妻子蒋英拟定的英译名。
看来,航天科学家的阅读世界远比我们知道的丰富多彩,《君生我未生》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又一种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