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诗文 千年遗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2-25
□煎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代诗词歌赋、典籍篇章在其中熠熠生辉,堪称瑰宝。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纵然生活方式与千百年前早已不同,但古人留下的璀璨诗文却依然维系着我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成为精神故乡。无论身处何处,只要吟诵起熟悉的那些古诗文,我们就与古人同声共振,感受到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厚重。
《阅读和欣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61年5月正式开办的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听众喜爱。其特色被人们概括为“三名”:名人介绍名作,由名播音员广播。为节目撰稿的多是学养深厚的古典文学专家,如叶圣陶、臧克家、萧涤非、吴小如、周汝昌等等,介绍的作品是历代诗文词曲的名篇,如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等,播音员是朗诵家齐越、夏青等。听这样的广播节目,是一种美的享受。
《古诗文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一书由为《阅读和欣赏》栏目撰写的赏析稿和若干在大学讲授古典文学的讲稿结集而成。作者王能宪受业于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长期在高校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学术研究。本书收录了他的37篇赏析文章,每篇均力求文辞优美,以阐发原作的艺术魅力。书中还配有50位书画名家根据古诗文创作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为本书增色。
书中每篇赏析文章中都会介绍诗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通过这些背景材料,力求体悟古人写作时的所思所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为人和为文。如赏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字面上为一位女子“众里寻他千百度”,仿佛是写男女之情,但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是宋淳熙十五年前的作品,此时辛弃疾在政治上受排挤,已闲居多年,因此书中认为,这里描写的女子绝非恋人,寄寓的是作者自怜幽独的身世之感。如此解说可谓妥帖。同时,将作品与作者其他作品、同时代人和后人的评价等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加赏析的深度。如讲解李煜的《浪淘沙》时,引明朝文学家胡应麟、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评论,就点出了李煜的词在词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选文可以看出本书的旨趣在审美,而非应用,因此诸如制文、奏稿、政论之类古人所说的经济文章不曾收入,从文章主题来看多是与修身立德、识人知世有关的诗文,也有几篇是描写自然景物,总体来说是以人文为主,自然为辅。前者如第一篇《庄子・山木》(节选),讲庄子的“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处世哲学;第二十四篇《前赤壁赋》,讲苏轼物我两忘的洒落;等等,这些大多内涵深刻,意存高远,饱含哲理。后者如第二十六、二十七篇,杨万里诗作中展现的农家生趣、景物之美。这些处事的态度、真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虽历经千百年,于今人仍能引发共鸣,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不妨让我们稍稍静下来,伴着名家赏析感受这些名篇文辞之佳,意境之美,体会诗文背后的冷暖人生,咀嚼世间百态,也许会有那么一句忽然直击心灵,那是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