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敬业和专业点亮北影节开闭幕式

作者:李雪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0-13

  □本报记者 李雪昆

齐建彤

孙勤

李雪萍

王涛

  在北京最美的秋色里,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圆满落下帷幕。广受关注的开闭幕式这两场世界级的光影盛会,在展现北影节“新十年”勃勃生机的同时,面向全世界讲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传播着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数据显示,北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的电视直播实时关注度及市场占有率在当时段全国卫视中排名首位,相关视频在微信传播中收获多个10万+的点赞……

  重要节点更高要求

  历年来,作为北影节的重磅环节,开闭幕式堪称世界级的影坛盛会,获得了全球影人、媒体、观众的高度关注。“甚至可以说,开闭幕式的规模和质量就是每届电影节整体水平的集中展现。”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主任齐建彤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又是北影节“新十年”的扬帆之时,这对开闭幕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在开闭幕式上展现建党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下的中国电影发展光辉历程尤为重要。”齐建彤补充道,《长津湖》是本届北影节的开幕影片,导演组邀请到剧组的主创团队集体亮相,展现中国电影制作水准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奋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此外,导演组还邀约到田华、王晓棠、谢芳、巩俐、姜文、陈凯歌、徐克、陈坤等不同年代的中国影人,通过多个充满巧思的环节设计,展现了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之路。

  采访中,开幕式总导演孙勤在介绍如何用平行的串联方式将老、中、青电影人的故事融入开幕式的大结构中时说道,从张译《中秋影话・和电影在一起》、于和伟《中秋影话・影人趣谈》、林永健《致敬电影,致敬英雄》递进到4K彩色修复高清版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亮相,再到3位老艺术家田华、王晓棠、谢芳《崇德尚艺,致敬人民》,让人们能够从朴实的叙述中体会到“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

  谈及闭幕式策划执行中的难忘经历时,闭幕式暨颁奖典礼总导演李雪萍说,在颁奖礼尾声设计的追忆黄金年代影人环节的过程让她印象深刻。如何通过老照片唤起人们对中国电影首次走出国门的回忆、对那一代影人的致敬,同时又让人们能够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希冀,这当中有诸多细节的考量和调整。每一个细节都是调动现场情绪的细丝。而最终的呈现不仅让现场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很多电影人眼含热泪,而且播出后这个视频也在朋友圈“爆了”,“这说明我们捕捉到了大家心里最感性的部分,通过这个环节让人们感叹起中国电影带给我们的辉煌与感动”。

  台前美好台后不易

  在盛大开闭幕式的呈现背后,又有谁看到导演组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与艰辛?孙勤谈道,今年因为疫情,开幕式从录制到播出时间不足24个小时,为了保证播出质量,导演组和导播王涛带领的步一联盟导摄团队紧密沟通,整个流程完全按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

  王涛在采访中谈到,在开幕式晚会中有两个播出后被全网热搜的感人瞬间:一个是倾听田华老师追忆已故老艺术家孙道临时,巩俐轻拭热泪;一个是在即将播出短片的前几秒,巩俐与走回座位的田华老师紧紧握手。这样的自然动态比语言更能体现两代表演艺术家的精神传承。“在同时面对20多个机位画面时,能否捕捉到类似稍纵即逝的珍贵画面,非常考验导播对现场情绪的预判能力。为了实现导演组的创意,导播要指挥摄像拍摄各个角度画面,第一时间以恰当的节奏和手法切换播出;要准确与主持、嘉宾、灯音美服化道等各环节打配合,凸显亮点,推动主题的展现。”王涛说道。

  记者了解到,北影节开闭幕式导演组其实经历了很多“磨难”,连续好几天大家的平均睡眠不足三四个小时,但每一个人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以至于在临录播前一个小时台本仍在调整,只为达到最佳效果。

  “在颁奖流程上,由于同时存在获奖者在线上或线下两种可能性,而我们又无法提前得知开奖结果,所以必须备好两种颁奖方案,这尤其需要我们的主持人与技术组、翻译组、控台同时按不同的方案精准处理。工作人员需对流程细节的差异了然于心,才能一起分毫不差地完成任务。”李雪萍说道。

  对于如何根据开闭幕式特点进行镜头呈现,王涛说:“开幕式和闭幕式有严格的流程,每个步骤都经过设计和多次排练。开幕式的主要任务是评委会和参展团体携作品闪亮登场,也是东道主开门迎客、盛装亮相,基调是大气、庄重、热情的;而闭幕式主要是奖项的颁发,整体氛围是既紧张又喜悦的。从机位设置到镜头设计,我们需要让两台节目看起来各有千秋,又有内在关联性。导演组和台前幕后各工种都倾注了许多心血,而导播有责任把这个合作的作品以它最佳的面貌呈现给观众。”

  优化“云概念”促合力生光

  本届北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为什么会被业界称为北影节历史上“被人永远铭记的精彩一夜”?因为其打破了传统颁奖典礼的惯用模式,主创团队大胆使用实时多点连线技术,实现了让来自7个不同国家、说着5种不同语言的12个“天坛奖”入围影片剧组,通过网络云端与现场同步参与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的创举。

  “云端颁奖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足够创新又足具挑战性的新机遇。为此,我们设计了前所未有的颁奖方式与流程。由于颁奖典礼的特殊性,要保证开奖瞬间的情绪氛围,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剧组都经历一次‘排练’,况且各大洲的时差也让事前测试有很多客观因素的局限。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预设场景中的内部测试,不断修复bug,一遍又一遍校准流程。”李雪萍说,“云端的剧组是可以实时看到我们现场的录制情况的,他们既是颁奖典礼的参与者,也是我们的首批观众。通过主持人的互动,我们让这些异国剧组有了更真实的‘临场感’。镜头更捕捉到了云端剧组的实时反应,那种真实的情绪通过屏幕从几千公里外的地方传到北京现场,也是从那一刻起,我们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谈到开闭幕式录制时,王涛也很有感触地说,今年以线上线下云联动的方式让开闭幕式的流程变得更复杂。导演组和导播团队也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保证观众看到的整台节目是顺畅的、紧凑的、精彩的。“从导播的位置来说,云上的部分减少了创作镜头的空间,那就要增加现场互动的丰富性。同时,技术上也有些调整,为了更好营造现场氛围,拍摄观众席也从以往的游机改为带升降可平稳移动的液压座机。”

  “因受疫情影响,世界电影产业遭到冲击,但在云端我们充分展现了电影沟通心灵的澎湃力量和中国在疫情之下从容镇定、与世界相连的能力。”齐建彤表示,这一方案不仅推动着中国和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更在全球患难与共的时刻,为世界电影人们凝神聚气、展翅奋飞积蓄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