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藏于细节的精神力量

作者:臧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0-13

  2021年春节档后,院线一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现象级电影。国庆档,电影院线一扫半年来的阴霾,单日票房持续6天站在6亿元的高点,观众的观影热情再一次被激发,社交媒体“晒”票根的情形又回来了。国庆档一众影片中,冲在票房榜最前方的,是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影片《长津湖》。

  观看《长津湖》,从不同角度会得出不同观影体验。编剧兰晓龙与历史顾问王树增的坐镇,给影片增添了诸多值得反复揣摩的细节。

  回望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史中真实的长津湖战役,将目光聚焦到正在上映的影片《长津湖》,在历史真实与影视语言之间,选择一个视角,提炼出几个关键词,用以解析影片,很有意义。

  第一个关键词是成长。观影过程中,观众感受最清晰的一条明线,是新兵伍万里的成长。影片的叙述是从伍万里与哥哥伍千里的重逢开始,伍万里的入伍仪式勾勒出第七穿插连的群像,火车遭遇袭击、护送电台与译电员、支援兄弟连队3场战斗后的伍万里真正完成了从老百姓到新兵再到合格志愿军战士的转变,影片的最后一场战斗中,面对受伤的敌军指挥官,选择放下了枪的伍万里,完成了心理上的淬炼与成长。伍万里的形象,与71年前千千万万赴朝作战的战士一样,都是在战斗中褪去青涩,在鲜血与硝烟中成长,最终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出了足以击败任何敌人的强大力量。

  第二个关键词是红框框。连长伍千里手中的小本本,记录着第七穿插连自建连以来677名战士的名字。他在每场战斗结束后都会心情复杂地翻开小本本,在一些名字上涂涂画画。影片最后,镜头对准了小本本上的纸张,本上大多数名字外面都加了一个工工整整的红框框――红框框代表牺牲。穿插连的任务是将敌人的后方当成自己的前沿,以自身牺牲来换取大部队最少的伤亡。当建连初仅剩的老战士、第17名雷公(雷睢生)牺牲时,本本第一页名字中仅剩的一个名字被画上了红框框。小小的红框框,像烈士的棺椁,更是烈士的勋章,不需一句台词,仅仅看着这些曾经鲜活的名字,已然催人落泪。

  第三个关键词是冻土豆。煮熟的土豆冻实之后能不能吃?能吃,鲁莽者将付出崩掉牙齿的代价,而有经验的志愿军战士选择了揣在胸口焐热。冻土豆的存在不是单一的,与之相对应的是敌军热气腾腾的大块烤肉与热咖啡,体现出的是发达的工业国与新生的农业国天堑般的军事补给能力的差别。一边是躲在帐篷内喝烫嘴热咖啡、诅咒风雪天气的敌军,一边是咫尺之遥、潜伏在山体凹陷处隐蔽待命的志愿军战士。啃冻土豆的志愿军战士以顽强的毅力和高超的战斗素养,硬生生地击溃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可以说,先辈们用自己啃冻得跟石头一样硬的土豆,换来了后人永不再吃冻土豆的生活。

  《长津湖》以13亿元的投资、超强的演职人员阵容、跌宕起伏的剧情,在票房上持续走高。影片的题材沉重、现实,表述沉稳、写实,演员沉着、真实,称得上是难得的战争巨制,也因此得到一致好评。回顾过去,思考当下,更能激发我辈铭记先烈、珍惜今天、建设美好祖国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