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辈》:作了一首好“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0-13
作为一个曾经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几十年的老航天人,看完《我和我的父辈》中描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诗》篇章,觉得影片中发生过的事件是那样熟悉、那样真实,我好像穿越了时空,仿佛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禁激动不已,潸然泪下。
50多年前,中国人仰望星空追问蓝天,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制造的人造卫星在太空中遨游?当时很多人不知道,在内蒙古荒漠,保密度非常高的地方,有一群正在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默默奉献的航天人。如今,这个鲜为人知的秘密逐渐向世人披露,《诗》篇章就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的故事。
反映中国航天父辈们的故事题材广泛,浩如烟海,要撷取哪一个大事件,来代表那个年代父辈们的奋斗精神,难度很大。《诗》剧组在认真研读中国航天史、广泛听取航天老专家意见后,决定以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重大事件作为影片的大背景。
当年中央对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提出要求:“要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着。”“上得去”,就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能不能把卫星送上去,经过反复论证,发射卫星的技术难度就集中到自旋稳定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上,而这一发动机研制过程的风险和难度很大。对电影创作来说,困难越大才越有故事,情节才越感人,才能真实地彰显“两弹一星”精神。
研究和试验长征一号第三级发动机的基地在内蒙古,1965年,一批中国精英义无反顾地离开繁华的城市,集结到戈壁荒原。在影片中,男女主角骑自行车在荒野上告别的场景地,与当时的任务基地只有一墙之隔。除了取景真实,《诗》还把经过60多年风吹雨打,已经是断墙残壁、破损不堪的“干打垒”平房和简陋的小学校重新复原,恢复了当年老一辈航天人和子女们居住的真实环境和条件,令曾经在那里出生、长大的“航二代”看到后纷纷点赞:“忽然哭了,我的童年,我的平房,我的大野地,我们南地村里的北山坡……我们的小时候被搬上了银幕。”
除此之外,在电影中,发动机点火试验的吊装、测试、观察、爆炸等场景,就是在当时被爆炸和烈火煅烧的发动机试车台拍摄完成的,影片中可以看到防爆墙钢筋 露、水泥剥落的镜头,都是当年发动机做试验留下的累累伤痕。拍摄现场不需要任何的修复和置景,便原汁原味地呈现出了真实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拍摄当年的故事更生动、更感人,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更易睹物思人。
影片最具匠心的地方,是设计了一个时空交错的镜头:已是航天员的女儿在乘坐的神舟飞船的窗口看到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从她身边滑过,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这是她父母研制的火箭发射在天上的那颗星,怎能不让她百感交集、泪流满面?这颗永远闪烁的星,象征着永恒,象征着那些为这颗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航天父辈们的精神。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影片的目的不是为了渲染父辈们当年的苦难,而是为了彰显和传承他们青春无悔的奋斗精神。许多当年参与了任务的航天人在网上看了电影宣传片后纷纷留言,其中一位写道:“1965年,我从天津来到了这里(内蒙古),已经过去50多年了,终于有人关注我们了,泪目,自豪感油然而生,此生值得!”一位在基地工作38年的老职工写道:“殷切地盼望电影上映后,让国人知道在荒原野岭、风沙弥漫、野狼出没的地方,曾经有一大批航天人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默默地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这是对‘两弹一星’精神最真实、最生动、最形象的艺术诠释!――你们作了一首好《诗》!”
什么是人民艺术家?就是时刻想着人民,并用最好的呈现方式展现人民伟大的艺术家;什么是属于人民的作品?就是像《我和我的父辈》系列作品一样,关注祖国巨大成绩背后的每一个平凡人,歌颂人民力量的作品。
(作者系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原院长、航天科工集团发展计划部原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