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快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03

  名家文学现场课

  《语言的热带雨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创作的一堂文学现场课,是他结合田野、教室、研讨会的实践所得,关注当代社会与个人心灵成长境况,具备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本书内容除讲述作者的多年文学创作经验和阅读体会,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外,还对数字化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充满忧患与反思。与过往文集不同的是,这本书由“现场生成的篇什”构成,充满生活的细节,富有可感性。作者对细节的着迷、对母语的执着、对精神地平线的坚守,在本书中均有酣畅淋漓的体现。

 

  真实刻画农民工群像

  当一个农业大国正需要用全新的工业和城市的崛起走向未来时,农民工以一种不可遏制的气势出现在大浪翻卷的潮线上。作家杨志军的现实主义长篇新作《最后的农民工》(作家出版社)恰恰聚焦这一群体,写出了农民工生活的群像。杨志军表示,自己创作农民工题材作品的想法由来已久,“一直想为农民工写点什么,因为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天天能遇到,经常打交道”。

  在这部以青岛为背景描写农民工的生活、情感、工作的50余万字作品中,杨志军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穿透生活的眼光和人生智慧,在火热的生活中以小见大,洞察幽微,全方位表现了当代农民工这个群体及个人的物质生活、情感状态、人生选择和理想。

 

  直观展现灿烂文明

  《中国古书版本笔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是作者刘明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事善本古籍采访、编目、整理工作时的学术笔记。作者撷取流传至今的宋元版等珍籍50余种,以雅俗共赏的笔调,将实物记录、版本源流、批校题跋、鉴藏印记、递藏关系、书林掌故等内容融为一炉,在典籍层面纵深挖掘,多方位考索,以充分揭示它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

  在撰写时,作者注重行文的严谨有据和雅俗共赏的统一,并配有相应的书影,以直观展现灿烂的古代文明积淀,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涵养心灵、滋润新知方面的作用,激发爱护古籍、保护古籍和传承文明的历史责任感。

 

  勾勒博物学历史

  《探赜索隐:博物学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讲述博物学家的博物故事,勾勒博物学史的曲折历程,视野宽广,行文生动。

  博物学源于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认知和利用,它是世界上古老的学科。早先它只服务于人类果腹蔽体的实际需求,演进至今,成为对植物、动物、矿物及周遭环境的系统性认知。

  作为博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安德森通过讲述一群了不起的博物学家的经历和贡献,勾勒出博物学兴起、繁荣、衰落和复兴的历史。从约翰・雷、缪尔、达尔文到卡森,一代代博物学家突破艰难困顿,只为增进人对世界的了解。安德森汇集大量罕为人知的史料,用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书写从史前到当代的博物学历程。在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当今世界,本书旨在唤醒人们心中的博物精神,重建人和大自然的紧密联结。

 

  惊险幽默“独幕剧”

  《摇摇晃晃独木桥》(南京大学出版社)讲述的是不同的动物之间,哪怕平时是敌对关系,一旦命悬一线,双方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时,彼此也会交流、沟通,最终成为朋友关系。

  作者一贯善于营造戏剧冲突,制造紧张感。不过,在本书中,他将紧张与幽默调和在一起,收到了奇妙的艺术效果。适合爱好戏剧化故事的大、小读者。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称这本书为“一出惊险、幽默的‘独幕剧’”。

  该书文字作者、日本作家木村裕一著作600多册,除了绘本和童话以外,还有戏剧、漫画脚本和小说等。在中国出版的有“婴儿游戏绘本”系列、“变废为宝玩手工”系列、“超级变变变”系列、《哎呀,河里好危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