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文化让我们靠得更近
――读《我在中国挺好的》有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02
□陈见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全世界流行,把很多外国人留在了中国。虽然疫情阻隔了他们与母国的往来,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贴近中国、感受中国、拥抱中国。
《我在中国挺好的》一书的主编梅洛是一位法国姑娘,她把中国当成第二故乡。她开始对中国感兴趣源于对大熊猫的喜爱。我完全能感同身受,跟一个国家的动物打交道,最能拉近与这个国家的距离。我在非洲草原上跟踪观察了10多年狮子、猎豹、大象,对坦桑尼亚也情有独钟。
除了梅洛,书中还有21位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各行各业都有。每一位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国的美食,他们无不惊叹于中餐食材的丰富、造型的美观和无与伦比的口腹享受。25岁的西班牙经济师乔治几乎尝遍了中国各大菜系,特别喜欢中餐饭局时朋友们围坐一桌,觉得相比西班牙餐,这样“有人气,很温暖,更热闹”。
饮食是管窥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窗口,五花八门的中餐脱胎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民以食为天,农业民族对吃的追求,就像对祖先的崇拜一样隆重。我走过很多非洲国家,老百姓日常三餐是蒸玉米面,佐以西红柿汁或菜梗,节假日的大餐就是一顿烤羊肉,绝无中餐的煎炸蒸炒等复杂烹饪技艺。
我的一位建筑师朋友说过,你判断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悠久,一可以品尝她的餐食,二可以看她的建筑物的屋顶。书中有一位伊朗女孩萨米娅,在中国一家金融公司做了5年高管,她喜欢待在中国,“主要原因之一是那些宫殿和雕像,以及它们背后精彩的传说”。还有一位来自喀麦隆的在读博士福伦帝,他对江南的古镇流连忘返,他说:“在古镇里能感受到五千年的中国,能感受到中国古老的韵味。”
的确,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欧洲建筑艺术和伊斯兰建筑艺术并列。中国建筑重视对和谐、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出儒家传统的审美习惯,这与欧洲的建筑体系展现建筑个体的独特性格、突出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有明显的差别。
梅洛和她的外国人朋友都爱在中国旅游,他们饱览了各地的名胜古迹和大好河山,无不感叹和羡慕中国便利的交通和电子结算,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对疫情的有效控制,这跟中国蒸蒸日上的国力是分不开的。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发展受阻,唯有中国经济还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
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与中国人的勤劳踏实分不开。另一位法国女孩洪娜丽在武汉的神龙汽车公司工作,她发现中国同事们个个都是工作狂,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一刻不停。她觉得跟法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同事们每天只花10―15分钟就吃完午饭,但在法国,人们常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之后还要喝咖啡聊聊天。不过她说,法国人没有想象中那么清闲,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在40个小时以上,加班加点也是常事。这是因为法国的工作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人们得珍惜工作机会。
经济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焕发了新的风采,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无数人。书中有一位瑞士的文化交流专家李香盈,过去20年中专注研究京剧艺术。她说:“京剧可以让一群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看戏的短暂时刻,心灵互通。”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西方世界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像李香盈这样,愿意长时间潜心研究京剧的西方人凤毛麟角,真是难能可贵。文化没有优劣,文化发展的道路不应该只是一种模式。如果说京剧为不同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那么中国还有诗歌、绘画、书法、茶道、熏香、瓷器、雕刻、刺绣、民乐、舞蹈等,如同一座镶嵌着无数宝石的山岳,等待着更多外国人士前来挖掘。
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作者系坦桑尼亚国家公园原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