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金牌观”

作者:欧金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05

  □欧金昌

  近段时间,东京奥运会备受国人关注,与其相关的话题占据各大媒体重要位置。其中,各国的金牌排行榜是公众关注的重点。作为中国人,当看到我国的金牌数位于榜首时,笔者内心总会升起一股自豪感,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怀估计人人都有。

  其实,金牌固然重要,精神更为可嘉。但受传统、客观因素影响,参赛运动员背负的精神压力相对较大。比如,在7月26日举行的乒乓球混双决赛中,我国选手获得了银牌。参赛选手刘诗雯泪洒赛场,直言“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大家”,参赛选手背负的压力可见一斑。

  还好,泪水面前,国内的媒体保持了理性。中新社等媒体纷纷打出“刘诗雯尽力了”“刘诗雯无需说对不起”“热烈庆祝国乒混双夺银”等标题,充分肯定了包括刘诗雯在内的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而没有用“痛失金牌”“卫冕失败”这样的报道词汇放大“夺冠情绪”,这无疑是奥运体育赛事报道的一种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是“国之重器”,有责任、有义务引导社会形成健康的奥运“金牌观”。媒体要善于将中国体育健儿身上展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所体现出的成熟、自信心态呈现给世界。要持续更新报道观念、转变报道语言、优化报道方式,把体育精神、奥运精神精准地呈现出来。

  每次奥运会结束后,不少广电媒体还会推出一些与此相关的节目,奥运冠军成为“香饽饽”,被奉为“座上宾”。这样的节目当然没问题,奥运冠军们配得上这些光环。只是,从引导社会形成健康奥运“金牌观”的角度来看,笔者建议广电节目也可以多关注银牌得主、铜牌得主,乃至未获奖牌的选手,让他们多露露脸,多向公众谈一谈参赛背后的艰苦训练,多角度诠释体育精神、奥运精神。

  很多时候,“媒体理性”与“公众理性”成正比例关系。广大媒体应该继续保持这份理性,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金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