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小读者的话

作者:顾抒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顾抒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一定读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吧?“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你们也必能倒背如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首诗描写的都是边塞悠远苍凉的风光。2000多年前,汉武帝反击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四郡”为武威、酒泉、张掖、敦煌。“两关”就是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从中原往来西域的门户。

  敦煌,自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叮当响起开始,就与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公元366年,乐和尚在此见到了三危山的万丈金光,开凿了敦煌的第一个石窟。此后不断有人捐资开窟,修建寺院。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敦煌石窟在隋唐时竟达到了上千个,被称为“千佛洞”,其中保留了无数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

  无畏于黄沙漫天,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痴心不改地守护着这块“圣地”,哪怕远离自己的至亲,哪怕一度被世人遗忘。他们将一腔热血交付于此,从鲜衣怒马的少年变为满面风霜的老人。他们将一生岁月交付于此,只求敦煌石窟从人间消失的时刻推迟一点儿,再推迟一点儿。

  在这群默默无闻奉献的敦煌人之中,有一个瘦削却坚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这个江南长大的女孩,在1963年以北大历史系毕业生的身份正式来到敦煌,一待就是50多年,再也没有离开。为了敦煌,樊锦诗告别了温暖家园,只身奔赴缺水断电的内陆小城;为了敦煌,樊锦诗曾与爱人分离了整整19年,也亏欠了两个孩子许多;为了敦煌,樊锦诗在艰难时刻无法一直陪伴家人,只能听着九层楼的风铃声,独自怀乡……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她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从危险的蜈蚣梯顶端一点点地开始考古工作,与同事们并肩清理流沙,直到后来和莫高窟人以科技手段保护石窟,守护敦煌,如今推出数字电影《千年莫高,梦幻佛宫》,尽可能地留存下每一幅珍贵的壁画与文物资料。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石窟的文化艺术是中国的骄傲,敦煌文物和经卷的流失却令人心痛不已。樊锦诗说过:“你对它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

  孩子,不妨翻开这本书,看一看樊锦诗与她倾尽心血守护的敦煌吧!

  愿你们永不忘记守护这份宝藏的前辈们。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党建读物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顾抒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