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街》:
写给孩子,也写给每一段乡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1-09
□范小青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王一梅之前的作品,无论是童话还是纪实文学或是非童话小说,大部分是写别人的故事。而《合欢街》不同,这几乎就是王一梅自己的故事,或者说,至少也是她童年生活的记忆、印象,一直深埋在心底的对家乡、对童年的思念和眷恋。
写作上的变化,给《合欢街》带来的是文本的新意和意境的提升。我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内容上看,它是实与虚的成功结合,既接鲜活的地气又有飞扬的想象。
《合欢街》较好地将作者的记忆情感和想象功力融合在一起。由于虚实结合得当,小说的结构虽然看起来是一种散状的风格,但是最后我们发现,所有开始埋下的伏线,后面都有交待,都是圆满的。
二是写作技巧上的讲究。
《合欢街》的写作,深入浅出,情感的埋伏,乡村生活的生动细节,尤其对乡人十分到位的描述,都体现出作者在写作上的讲究和用心。
从人物来看,书中两个主人公唐丽和沙小雨,两个生长在不同时代的女孩,从小家庭的变故让她们饱受挫折,她们敏感脆弱的心灵,她们孤独无助的人生,她们的挣扎,她们对于未来的希望,她们既同又不同,她们是专属于王一梅的“这一个”。
再从文风来说,《合欢街》的写作吸收了一些散文的技巧,比如第一章“醒来的老街”,就是用散文的笔法画出了一幅饱满的全景式的老街图,然后一路写过去,生活图卷逐渐展开,烟火气十足。
再看《合欢街》的语言,这也是有相当难度的,既要适应孩子的阅读,又要体现出语言背后一定的滋味,王一梅在这方面的把握应该说是驾轻就熟的。
整个故事娓娓道来,不疾不徐,有着很大的空间,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引领孩子们提高阅读和理解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三个方面,这是一部饱满的情感之作。
情感的投入,决定了作品的感染力,《合欢街》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于老街、对于家乡人的深厚情感。
小说着重描写沙小雨内心的痛苦,由于家庭矛盾,母亲带着她出走,四处飘泊,小雨却一心想回合欢街,她一方面想家,一方面又夹在爸爸妈妈的矛盾中,就是在这样的曲折过程中,她渐渐成长起来。
不难看出,在唐丽和沙小雨身上,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那是一种对风雨之后有彩虹的向往,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认知,读者们一定能从《合欢街》中读出他们自己的故事和希望。